当前位置: > 副刊 > 城事
从“心”做老师
【发布日期:2019-10-28】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今年6月份,我大学毕业,进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便是进入圣山小学当“老师”,这个与所学专业完全无关的职业。初出茅庐的我对于工作没有半点经验,也不懂得如何与学生相处,于是我查阅了一些教育类的书籍,希望能从中获得灵感。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实属偶然,却让我受益匪浅。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苏霍姆林斯基倡导老师应该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读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不难发现,他与学生之间的“爱”远远超乎我们的想象。然而,在不少人越发注重功利,社会风气越来越暴戾的今天,不少“成熟”而世俗的人觉得这种感情,是多么幼稚而可笑,简直像“乌托邦”一般的虚无缥缈。难道教师和学生之间就应该是冷冰冰的传道者和学习者的关系吗?我不禁深思。
  不少朋友都跟我说,做教师应该让学生怕你,不要太随意,太温柔,这样不利于管理班级。这并不是什么新潮的观点,“教师得有尊严,要让学生敬畏”好像是理所应当的事。但是久而久之呢,我无法想象整天面对的都是一群对我“敬而远之”的学生。真正的尊严是敬重而非敬畏。“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书中这样写道。师生在人格上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也不应该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我们在课堂上责骂学生,或者因为自己的坏心情迁怒学生,学生根本不会买账。我们骂习惯了,他们也听习惯了,“破罐破摔”是最可怕的局面。感情无法取代教育,但是教育必须是充满感情的。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想法,才能真正感染到他们。而爱心与童心,也应该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最后一道防线。
  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众所周知,中国的教育是“应试教育”,虽然现在全面提倡“素质教育”,要全面发展,但是在不少孩子、家长、老师心中,“分数”才是亘古不变的“王道”。一个多才多艺却成绩普通的学生会被人鄙夷,而一个成绩优秀,毫无特长的学生却大受表扬,甚至将他其他方面的缺点掩盖。
  上课第一周,我对学生的成绩做了大致的了解,两极分化十分严重。发作业的时候,前排的学生一致说“那些笨蛋不用发,他们都不会做,不用管。”我其实心里既心酸又生气。同样是父母的宝贝,又是一个班级的同学,谁比谁高贵?于是,我制定了的第一条班级公约就是“谁也不准称那些后进生为‘笨蛋’,作业一并发。”与那些学生谈话后,我才知道,他们有想学习的心,只是害怕犯错被责罚。后进生总是会被无限放大缺点,掩盖住原本好的一面。教书育人,不仅仅是我的本职工作,我更想让所有学生都能觉得自己和别人是一样的,接受一样的教育,得到一样的尊重。我给他们布置作业,定时检查,虽然进步是缓慢的,但是他们确实比之前更主动,更积极。有些教师朋友觉得我做的是“无用功”,前期跟不上,后期必定很难有突破。但我一直相信“人的天赋、可能性、能力和爱好确实是无可限量的,而每一个人在这方面的表现又都是独一无二的。”自然界里没有一个人,我们有权利说他是“无论干什么都不行”的人。
  再说说班级里的优等生,不爱做作业、傲慢……各种毛病层出不穷。在我们深感幸运“遇到优生”的同时,应该意识到:“优等生”的教育实际上更为严峻、复杂。
  那么,如何培养“优生”?李镇西老师给出了六个建议:引导学生树立志向、认识自己,教育学生保持童心,激励学生超越自我,训练学生受挫心理,培养学生创造能力。这六个建议看起来十分简单,但是每一项都是难上加难。任重而道远,未来,我也会继续努力,把班级建设好,只做“行动上的巨人”,拒绝做“思想上的矮子”。
  自我修为的提升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也要坚持自己“学”。
  我曾经被学生的问题难住,他反问我“你究竟是不是老师,不然你怎么不会呢”。不得不说,在学生的眼里,老师真的就是一个博学的存在。虽然我们本身并非如此,但是不妨碍我们努力成为这样的角色。多读书,读各种书,读好书。除了能增加自己的涵养外,更能很好地向学生传道授业。班级上的学生大多喜欢听故事,讲到《牛郎织女》时,我会运用课余时间,分享其他的民间故事;订正阅读《忠臣楷模诸葛亮》时,讲一讲诸葛亮的其他事迹;上课有意无意穿插一些背景资料……有形无形之中丰富了学生的积累,活跃了课堂的气氛,也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完善自身知识体系的同时,也要端正自己的言行举止。教育学生成为怎样的人的同时,自己也应该成为那样的人。学生与我们打招呼,我们热情回应,换做是同事,我们是否也如此?教导学生不要抱怨作业多的时候,我们是否也对繁杂的工作怨声载道?
  人生的路,每一步都算数。在学生面前,我们是老师,但是面对人生,我们同样只是一名学生。
  做老师是一件幸福的事,这个职业既普通又不普通。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为学生打造属于他们的精神家园,关注每一个学生,给他们带来自信、力量、希望……师生一起共同创造美好的明天!

     □陈婧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