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畲古刹位于仙游县盖尾镇后井村黎山山麓(即后井水库北部),其地属斜尾村所有,寺由后井村管理,是仙游佛教古寺之一。 相传,盖尾黎山曾有畲人居住,喜狩猎,崇祀蛇神,遂因黎山蛇穴而建庙祀之。到了宋末元初,陈赞在兴化军组织群众扶宋抗元,盖尾畲人激于民族大义,纷纷投军。宋景炎二年(1277年)十月十五日,元兵攻破兴化城,陈瓒义军终因寡不敌众,多被斩杀,而参军的盖尾畲兵竟全部遇难。与此同时,元兵在兴化城内大开杀戒,屠城三个时辰,全城死难者3万余人,“血流有声”。因此,剩余的黎山畲人为了保命,连忙举乡出逃,以致此地竟成丘墟。后来,有新人移入居住,这里才恢复了人烟。到了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黎山百姓为了纪念(或者说超度)爱国抗元的英雄畲民,便改黎山神庙为佛寺,名曰“黎山古刹”,俗称“黎山岩”,又叫“黎山寺”,乃佛教圣地。这便是“黎山古刹”的由来。 自从黎山古刹创建之后,由于满清的统治日益腐朽,国内阶级矛盾不断尖锐,因此,盖尾后基点片区(含斜尾、东许、星庄、岭头、后山、后井)就连成一体,联合十三宫,奉杨公太师为主神,举乌旗为号,抗击六乡(即今沙园、山仔、东前、岭下、仪店和高峰),其时,黎山古刹特意聘请武僧来寺住持,并教导乡民练武强身,抵御豪强,这便是开启盖尾后基点片区(或叫十三宫)尚武之风。相传,当时乡民生活困顿,一般都会将田地典卖给寺中,由是黎山古刹渐渐成为盖尾后基点片区最大的田主。 咸丰三年(1853年)九月,永春林俊率义军进击仙游县城,杀死知县,打开官府粮仓救助农民。随后,林俊义军又联合莆仙乌白旗会众,两度进攻兴化府城,均遭清军抗争而失利。大概在这个时期,十三宫与“六乡”曾经度过一段蜜月期。可是,到了辛亥革命胜利之后,中华民国建立,军阀混战开始,群众又不得安生。于是,盖尾十三宫与“六乡”又分道扬镳了。民国三年至六年(1914—1916年),十三宫与“六乡”多次发生械斗,但基本上以十三宫失败而告终。这时,黎山古刹出了一个武僧潘施国,因其胆识过人,出寺返俗,自建民军,遂为盖尾后基点片区(或者说十三宫)的保护神。 据说,潘施国从小就在黎山古刹长大,学得一身好武艺。一日,后井村内三教祠在举办超度法会,有十八层轿子待“牵”,不料,主坛师只能“牵”三顶,竟已体力不支。其时,场面十分尴尬。潘施国见状,居然自告奋勇,挺身而出,无师自通地“牵”完剩下十五顶轿,使得法会圆满成功。以是之故,乡民都说潘施国是“顶世学便”(仙游方言,即上辈子学过的)。后来,潘施国出寺返俗,成家立业,占山为王,极其潇洒。有一天,他见后井有个妇女长得俊俏,一见钟情,便想占为己有,娶为偏房。于是,他找到妇人的丈夫协商说:“我愿意出资买个新人来换你老婆。”那人是农民,哪里敢反抗,这事便成了。因此,有一次,乡人对潘施国开玩笑说:“小潘啊,你这么坏,死后只怕得下十八层地狱。”潘施国闻言,笑着说:“别说十八层地狱,就是十九层地狱,我也不怕。”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1月,十九路军将领发动福建事变,宣告成立中华共和国。不久,蒋介石当局就大军压境,迫其投降。在此期间,十九路军败退仙游时,曾想收编潘施国队伍,但因潘施国有两个名字,又不知道十九路军底细,遂报了另一个名字,故被误杀。由是,后井村民都说:“潘施国一语成谶,不怕十八层地狱,终栽在十九路军手中。” 民国十九年(1930年)10月,中共仙游县委在兴泰山区的麦斜岩寺,宣告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108团,黄英任团长,林植为政委,蔡园任没收队长,并决定以麦斜岩为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以便同莆田的广业、常太根据地连成一片。至12月中旬,红军108团已发展到近百人,游击根据地也由钟山扩大到游洋、石苍等整个兴泰山区。由于黎山与莆田常太交界,靠近九龙谷,有山路通往钟山九鲤湖,这便成为108团出没莆田的隐秘通道,而黎山古刹则成了游击队及地下党秘密落脚点、联络站。后来,该寺走向衰败,僧逃寺破,无人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土地改革,黎山古刹的田地归全民所有,该寺更加残破不堪。不久,后井大队建猪圈,拆去寺中护厝杉木及砖瓦。后来,星庄创建小学,又拆去了寺中大殿部分杉木。黎山古刹经过以上两次拆毁行动后,它便只剩下残垣断壁了。 1981年,在“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保护下,斜尾村与后井村民联合起来,重修黎山古刹,并邀请莆田国画名家周秀廷来寺作画,留下了珍贵的十八罗汉壁画真迹。 2017年,斜尾村与后井村民迎请释贤精到寺主持工作,并开始倡建大雄宝殿。 值得一提的是,黎山古刹历史悠久,其周边环境清幽,有双溪护寺,二榕遮荫,杜杉撑伞,古驿道漫长,实属休闲度假的好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