露天电影
【发布日期:2019-08-19】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小时候看露天电影的情景,在我的记忆中,总是挥之不去,令人难以忘怀。上世纪六十年代,文化生活极其贫乏枯燥,一年难得能看上几回露天电影。只要人们一听到哪里有露天电影放映,都会令老街上的男女老少兴奋不已。人们早早吃过晚饭后,带上自家的小板凳,来到电影场上找个好位置,等待看电影。天还大亮着,电影场上就坐满了人。
那些年,露天电影曾一度创造了世界上最动人的观影场景。每当附近农村晒谷场、工厂篮球场、营区大操场上放映露天电影,无论是夏日炎热难耐,还是冬天严寒刺骨,十里八乡的男女老少扛着长椅短凳从四面八方汇集过来,还有不少要走十几里山路才能赶来看露天电影的人们,电影场上人挨着人,把场里场外挤得水泄不通,场面真是“蔚为壮观”啊。那时候,看上一场电影就如过年穿上新衣服那般高兴,人多时,小孩干脆就骑在大人的脖子上看。看露天电影成为那个年代一道不可多得的文化娱乐大餐。
记得有一天,消息灵通的邻居大婶告诉街坊四邻,“今晚海岭前部队驻地操场上有露天电影了。”不一会儿,放电影的消息一下子就在老街上传开来了,原来,是听到消息的小孩子们欢呼跳跃地呼喊开来,把放电影消息传递到各家各户。
我记得那一次放映复映片《平原游击队》,老街上的人们几乎是倾巢出动,电影场上人头攒动,全是乐乐呵呵赶来看电影的人。小孩子挤不过大人,也挤不过年龄稍大的小伙子,只好爬上场外边的树干上,远远地“望”电影,既听不清声音,也看不清画面。尽管如此,看着那人头攒动的场面,心里头总是喜滋滋的。电影散场后,回到家里,当大人问起今晚电影讲的是什么故事时,才突然感到一片茫然,甚至有一种难以言状的怅然若失的悲凉。
记不清多少回,小孩们挤不进放映场内,就绕到银幕背后去,看“反过来的电影”。银幕背面映出的人物影像都是反的,连打的字幕也是反的。其实对于小孩子们,只要对白的声音不反就行了,至于人物也无所谓,因为眼睛照样是圆的,而两片嘴唇也照样是上下开合,炮弹落在日本鬼子头上时,照样是布满了整个银幕的哀叫,让人兴奋得欢呼起来。那时,看的都是《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打击侵略者》等复映片,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大家看到的影片的情节都一样,都是同一个故事。坐在银幕的背后看电影的时候,我还有另一种感受,那就是我总忍不住去看那些坐在银幕正面看电影的人群,看着那黑压压的一大片,或大张嘴巴全神贯注,或看到搞笑处大家发出的共鸣起哄的情景,自己忍不住偷偷地笑起来。有时遇上刮风,银幕被风刮起,电影中的人都变形了,这些丝毫不影响人们看电影的热情。那时,一听到黄巷坡、三江口、后卓等部队营区放电影,小伙伴们立即拿着小板凳大老远跋涉而去,跟大家挤在银幕下仰着脖子看。
那时候,看一场露天电影可不像现在这样方便,农村老百姓视电影为稀罕物,因为一个乡镇一年难得放几场电影。每次电影队下乡都要带上繁重设备和简易铺盖,穿梭于乡间,每走到一个村子,就放映一晚上,每次大概两三部电影。放映员出门一趟就是好几个月回不了家。每天放映队都是早早来到放映场,开始挖坑竖埋杆子,然后再把洁白的银幕用绳子挂起来,在旁边的杆子悬挂着一个高音喇叭,离银幕正前方十多米处安放一张桌子,桌子上面架着16毫米放映机,又从放映机处拉上一条电线直通场外的发电机上。所有这些,放映员要忙上两三个小时。那时候,有些七八十岁的老人生平第一次看电影,看到白幕上打斗的场面更是激动不得;一些孩子看到战争片段里打枪放炮,还低下头来四处寻找弹壳。电影放映至深夜,观众还不舍离去。农村因为文化生活贫乏,只要有电影放映,不管一部影片重复放映了多少次,都会有人山人海的观众,人们总是看得津津乐道,电影里的许多台词、主题歌,大人小孩都学会了。露天电影对于相恋的青年男女是一种难得机缘,小伙子姑娘们大胆地传情递爱,老街上有好些小夫妻都是在露天电影场上谈成的。
露天的小银幕,简陋的小板凳,当时看露天电影时的沸腾气息,许多人还记忆犹新。如今,万人空巷看露天电影的场景已经不复存在。
李福生
|
毕业启航 共赴新程 湄职院举行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
荔城区北高镇 深入基层听民声 办好实事暖民心
古韵新声颂党恩 我市举行“迎七一”文化惠民专场演出
西天尾镇开展宗教场所消防演练 筑牢安全“防火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