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中部地区俗称闽中,莆田是闽中党组织的发源地。在大革命时期,莆田与福州、厦门并驾齐驱,是福建最早建立党团组织的三个地区。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组织在闽中这个地区的创建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十分曲折的过程,其领导的革命斗争范围也由小到大,不断扩展。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莆田一批具有激进民主主义思想的青年学生在大学里开始接受马列主义思想教育,并于1926年2月建立了隶属中共中央的第一个支部——中共莆田党团混合支部,由陈国柱任支部书记。 在中共莆田地方组织的领导下,工农运动如火如荼,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打倒军阀,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斗争浪潮,基层农会组织发展到300多个,拥有会员20万余人。第一次国共合作也十分融合,有力地推动了莆田地区革命的蓬勃发展。大革命失败后,莆田的革命形势一度陷于低潮。面对挫折,莆田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不屈不挠,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坚持斗争,并于1927年12月建立了中共莆田县委。 与此同时,莆田党组织开始认识到建立武装力量的重要性,“没有武装,即使农民发动起来了,也容易受镇压”。党组织领导人陈国柱在赴中央请示工作之前,交代临时负责人吴梦泽“要吸取教训,设法建立武装”。当时,中共广业区委筹枪12支,组成“聚则为游击队,散则为农民”的武装队伍,并成立“暴动委员会”,领导农民武装反抗烟苗捐,在游击战争时“持有工农的镰刀斧头红旗及朱司令像,并宣传今后即靠工农旗,不受蒋介石领导”。 1928年初,广业区委率队摧毁设在赤石宫的民团造枪厂,缴获造枪设备和4杆枪,并正式成立莆田游击队,陈天章任队长,黄经芳任指导员,成为闽中地区第一支工农革命武装。1930年6月,省委书记罗明到莆田巡视工作,实地了解到莆田武装斗争因缺乏党的坚强有力的统一领导而招致失败的情况,回省委后即决定派军事干部黄琬到莆田主持军事工作,并调从厦门狱中救出的干部曹一贯任莆田县委书记。黄琬到达莆田后,先与陈天章等商议把全县不脱产的农民游击队集中到澳柄、东度一带整编为工农红军,然后逐步扩大广业赤色区城,作为莆田游击战争根据地。为了尽快实现这一计划,黄琬深入莆田沿海地区,同游击队的负责人吴承斌商量,决定将莆田沿海游击队转移到山区,从而使莆田的武装力量从分散走向集中。 正当莆田革命斗争形势日益发展之时,立三路线开始影响莆田。同年8月,中共福建省委第四次全体会议讨论贯彻“中央政治局六月十一日政治决议案,决定把党、团省委合并组织行动委员会”。省委决定调王于洁回莆田任总行委书记,原莆田县委书记曾一贯调任福州总行委书记。为了贯彻省总行委急于准备全省武装暴动的决定,莆田总行委成立后,即“不顾客观环境,不估量主观的力量,布置地方暴动”。总行委的计划是:以广业为中心进一步发动农民打土豪(民团),斗地主,杀恶霸,逐步实行土地革命,建立苏维埃政权。 为实现这一斗争目标,总行委决定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23军第207团,任命黄琬为团长,陈天章为政委。红军兵源以广业工农自卫队为基本骨干,再把沿海、平原各地农民游击队尽量动员到山里参加红军。8月中旬,黄琬、陈天章、王纪修等根据总行委的统一部署,先在东泉圆通寺召开军事会议,宣布红军207团成立,首批报名参加红军的有50多人。同时决定在澳柄、东泉等有条件的乡成立赤卫队,以配合红军在本乡开展土地革命斗争。 接着红军207团和广业区委在澳炳宫召开群众大会,除澳炳、东度的群众200多人参加外,周围各乡农会也派代表出席。大会提出的标语口号有“农民武装起来,消灭军阀战争” 、“没收豪绅地主资本家范少京的田地、分给各农民” 、“建立苏维埃政府” 、“实行土地革命” 等等。会后,以上标语出现在广业区白沙一带的各个山村,红军和赤卫队开赴澳柄乡各村斗霸。 根据群众揭发澳柄土豪陈西安勾结范少京,充当反动派密探的情况,黄琬率队前往逮捕,缴其两把短枪,并课以罚款270元,然后给予教育释放。不料,陈的同伙早已向城里驻军报案,旅部即派一个营的部队由澳柄地霸带路,从澳柄岭、东坑岭和梧塘山三路围攻澳柄乡。其中一路堵击在虎井村的赤卫队,两路合围207团驻地澳柄宫。次日凌晨浓雾弥漫,白军冲至澳柄桥头时红军哨兵才发现,住宫内的黄琬听到枪声大作,连忙指挥40多名红军战士撤退,自己断后,结果因弹尽受伤被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