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仙游南门桥:千年古城的文史符号
【发布日期:2019-06-27】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陈国孟】
  莆田人民的家乡河——木兰溪,是全省唯一入选首届中国十大“最美家乡河”的河流。“无城不水”,这条浩浩荡荡入海而去的江流,在仙游县城关一水穿城,赋予了两岸居民“依水而居,傍水而眠”的生态美景,可也导致两岸民众至南宋初期往来只能摆渡坐船,一到汛期水位猛涨,时有船倾人亡的悲剧,每到台风季节,更是洪水漫过河岸,苦不堪言。
  “一城一桥”,每一座古桥,都是一本让人可读的圣贤书。十二世纪初,仙游城关首座连接木兰溪南北两岸的南门桥姗姗来迟地横空出世,灵动地打通了仙游县城与外界交通的枢纽,促使仙游经济文化比翼双飞,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生。伴随着时代前进、科技发展,横跨母亲河两岸的新桥不断涌现,如金凤大桥、仙港大桥、玉田大桥、润家步行桥、城关大桥、兰溪大桥、霞苑大桥、幸福大桥多达8座,目睹并忠实地记录着城市的成长,强劲地带动大城关开发如火如荼,但“万里之路,始于此桥”的仙游人对在仙游经济发展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南门桥总是念念不忘,因为这座俗称“宋桥”的悠悠古桥870多年来留下了令人动容的岁月痕迹,所蕴含的城市记忆镌刻着仙游城深远厚重的历史,也承载着仙游人对璀璨未来的良好愿景。
  南门桥当之无愧是仙游城中现存最为古老、构思奇巧绝伦的古石桥,横跨木兰溪宽阔水面、处于交通要道上,历经数百年沧桑,也曾见证无数的天灾人祸和仙游英雄儿女助力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击倭寇的英勇无畏。在这筑梦前行的新时代,它依然挺立卧波、坚固如磐,屹立不倒,雄姿可鉴,颇为壮观,虽已失去县城中心往南的放射性道路的功能,但如今完全蜕变为人行桥的它仍旧日夜迎送四方行人,一任桥下的溪水哗哗流,欣喜地目睹着倒影溪面长达两三公里的流灯溢彩和古邑新城蒸蒸日上的四射活力!
  据史载,唐圣历二年(699年)置县的仙游,原名清源县,天宝元年(742年)改为现名沿用至今,但因木兰溪上游的仙游城关鲤城地段溪面阔,水流急,潭多又深,加之受限于财力等主客观因素制约,北宋时期山环水绕的城关不但有城无墙,且仍未有石桥将水面宽阔的南北岸沟通,全靠渡船或简易木浮桥过溪,几多风险。国朝内阁中书云亭《南桥纪事》中载道:“……无有造是桥者,往来几病,跋履转艰,隔岸望洋兴叹,自崖而返……”。南门桥的诞生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又名升仙桥、仙谿桥,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由时任广东肇庆府太守的陈可大解甲归里后倡议兴建,其兄陈可行、陈可久带头积极响应,慷慨捐献巨资,花二年时间方才建成,据说当时桥工多达360余人,单每天伙食和运费开支就可想而知。
  花岗岩石梁桥的南门桥位于木兰溪上游的虎啸潭之上,全长171米,桥高12.6米,桥面宽4米,两旁石砌栏杆;溪正中的桥墩两侧上各砌有突出桥面的两个半圆形露台,均可供四、五人凭栏观赏河上风光。桥头,立着两尊披甲戴盔手执长剑的“桥头将军”雕像。建桥时为防止洪水冲刷,桥下水底都铺长松巨石为中流砥柱,18个桥墩全部设计为船形,船形的分水尖可分水破冰来保护桥墩,桥墩之间全用几十吨重的巨石铺架成桥梁,两边溪岸用大松木和大石条铺垫。据说,当时那一条条的巨石是从南门外数里远的山石窝里艰难地开凿再靠人力连同畜力运到虎啸潭,并架到12多米高的桥墩上,足见古人的勤劳可爱和非凡智慧。
  这个惠泽仙游民众的德政工程的竣工得益于乐善好施的财团支撑和当地民众的艰苦奋斗,清乾隆《飞钱陈氏族谱》记载:“可大祖父宋珍善士,始积功累仁,广置祭田,备修南桥,因工程浩大,未能动工兴建。可大父亲汝器奉直大夫,母亲有德夫人朱氏,乐善好施,广结善缘,仍未酬其志。直至可大公,‘始酬双阐’之素志而建成。”由此可见,大桥建成不单是陈可大三兄弟功劳,而且是全家三代男女老幼同心协力的结果。其中,陈可大母亲朱氏威信更是可嘉,在人称“飞钱妈”的她一家带动下,邑里乡亲父老、开明绅士纷纷出钱出力投入建桥工程……千年古邑的仙游县不仅民众向善、劝善、行善,慈善热潮历来此伏彼起,县城东门石坊上皇帝御书的“乐善好施”石刻可证,同时自唐后期到清朝末年的1000多年间,书院授学绵延不绝,创造了辉煌的科举文化,人才辈出,因而南门桥更是和富有传奇轶事的名人雅客紧紧连接在一起。“谁造南桥渡,常悬半天虹。往来无病涉,童叟颂丰功。”明御史林兰友曾作诗如是赞颂南桥;清代名士郭志曾经记载:明万历年间,大桥正中的东西侧建有两座阁楼,各出栏杆一丈多,游人可在楼中休息或在凭栏眺望溪光水色。
  是呀,这座县城直至上世纪70年代初系唯一联通县城南北的大桥建成后,成了仙游县城与外界交通的最重要通道,宋、元、明、清几百年间的封建王朝官道直基本上都经过这里。虽然历代以来曾遭洪水损毁10多次,但当地爱桥护桥的民众皆群起奋力修复重建。至民国17年(1928年)时,因桥面磨损塌陷,又在原石板桥面上由仙游人民倡导筹资整修,桥面铺筑水泥钢筋混凝土,改为公路桥,并建有葫芦护栏。解放后,伴随着仙游的经济发展速度加快,1973年属钢筋水泥混合式石拱桥结构的城关大桥建成,全长179米、桥面车道9米、人行道3米,由跨径各30米的5个桥孔组拱起,成为仙游城关对外往来的主要通道,自是完全缓解了进出城交通拥挤的压力,南门桥这才改为人行桥,完美结束了南桥以往商贸云集、川流不息的光荣历史。1980年9月保持宋代风格的南桥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仙游县政府又拨款修缮,由交通、文保等部门按照“修旧如故”、“最少干预”的原则精心修缮,对磨损的桥基下面灌钢筋水泥以加固桥墩,全面消除病害,让过往市民尽可放心出行,并成为木兰溪上最亮丽的古建景观。
  时光荏苒,新世纪以来,木兰溪“水声”依旧响,南门桥亦是“安住自身”的静默存在于水乡风光中,但围绕木兰溪治理,历届仙游县委、县政府始终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治水理念,系统地治水兴水,木兰溪实现了变害为利、造福人民的治理目标,保障了仙游城充满活力、灵动地铿锵前行。在大力治水造福百姓的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累计共已完成投资9.89亿多元实施以城区绿色生态水系建设为龙头、计划总投资20多亿元的木兰溪防洪生态景观工程,遵循“以兰水为魂、以绿地为脉、以人文为韵”的发展理念,在保留古桥、古庙、古树等人文景观前提下打造木兰溪城区地段的“一溪两岸”绿化生态水系,形成了“古桥、古庙、古树、流水、人家”的靓丽风景,使似玉带绕城而过、蜿蜒流淌的木兰溪具有了观赏、防洪、生态、休闲多重功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充足的休闲活动新空间。
  据了解,围绕着木兰溪水患的治理,在充分保护修复历史厚重感十足的南门桥、五帝庙、古榕树等基础上,这些年来该县依水兴水,木兰溪不再泛滥,沿溪修路置景,就地巧妙融合仙游独特的历史人文景观,沿岸风景如画。由此,在南门桥、五帝庙、橡皮坝等原有沿溪各种建筑依旧保存的空间中,通过雕塑、浮雕、地雕、墙绘方式,将仙游古代杰出代表人物、仙游民族风情、仙游春秋、仙游名人诗词和仙游十二景融入生态绿化景观,提升城市地域文化品位。同时,融入休闲健身功能,沿溪建成的绿道、钓鱼台、亭台、停车场、漫滩、亲水平台、鹅卵石小道等项目,供群众娱乐、休闲、健身,且还选择适宜地段设置景观石、雕塑等小品,融入廉政文化公园、幸福公园、法治公园等,建成了富有特色的兰溪沿线水生态景观示范带,成功打造了“河水清澈、绿树环抱、景观秀美、生态和谐”的生态宜居之城。
  在漫长的岁月中,虽然经过无数次洪水冲击、风吹雨打、冰雪风霜的侵蚀和一次次次地震的考验,经过几个朝代的修缮南门桥至今仍保持宋代特征,以它朴实、古风的雄姿,依然巍然傲立在兰溪之上,更得益于“夜景工程”的完美实施,融合着优美、纯朴、可爱,连接着两岸多姿的景色和多彩的生活,铸就了“火树银花不夜天”的璀璨炫景。站在南门桥上,可以观赏四方景致,每当夕阳西下,居民三五成群相约桥下散步休闲、谈天说地。桥上凉风习习,放眼望去,城关大桥、仙游大桥、仙港大桥等依次排列,桥面华灯闪烁、水面波光潋滟,汇成了一条条异彩纷呈的彩虹。依江而建的兰溪南北岸公园里灯火绚烂,游人如织而又井然有序,沿岸依山傍水的“小桥流水人家”则轻吟浅唱出精巧的诗韵乡愁。桥两头的周边出现了一批新式商住楼、防洪景观公园和休闲广场,不远处城区霓虹灯交织闪烁,透出迷人的光影,演绎着童话般梦幻多彩的夜景。
  夜幕下站在距南门桥约200米远、大小车辆在桥上川流不息的城关大桥上,可览碧水蓝天,看着倒映在虎啸潭中的南桥倩影及从桥墩间奔涌而出的清澈激流,似乎仍可体味到清代举人程远《南桥观涨》诗中“顿击洪涛跨半空,空中一十八垂虹”的唯美意境……此时此刻远离城市喧嚣的静谧感扑面而来,让人的心灵也随着桥下的潺潺溪水和阵阵涟漪变得清爽起来……特别是南门桥与其北桥头相距不足百米、唐宪宗元和元年(805年)始建于古县城南门外的五帝庙(由天王门、五帝宝殿、东西厢房、观音大殿、广场和戏台组成的建筑群,存有唐代石狮、宋代驮牌石龟、明代石鼓和人物石浮雕、清代石碑等文物)不离不弃地永世守望相依共存,这两个早已被采用艺术照明设计布设时尚气派夜景的主要标志性古建筑物,在夜间尽情展示各自独具神韵的古建之光,已然不可撼动地成为仙游古城依然完整保存的两个象征性人文名片。
  “一桥飞架南北”,木兰溪天堑变成通途。其实,作为对外陆上交通的主要通道,安宁沉稳的南门桥近千年来见证了仙游县城兴起、成长和壮大,是一座充满传奇色彩的古桥。古时,仙游民众将木兰溪上游许多特别开阔深幽的江面称之为“潭”,而南门桥所在的县城南门城楼“迎薰门”旁的虎啸潭在那溪运鼎盛的农耕年代里,是木兰溪上最庞大最繁忙的枢纽渡口,曾经每日装载土特产和日用品的溪船云集,渡口异常繁忙,山区杉竹可直达南门桥下,莆田的小船也可开到桥下码头,运出仙游土特产,运进工业品和肥料,促进了城乡和莆仙之间经贸发展。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陆上道路多遭破坏,虎啸潭更是几乎成了仙游对外运输的唯一通道的主要码头。直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虎啸潭仍然扮演着十分重要的水上货运角色。资料显示,当时仙游至涵江的溪船年吞吐量都在2万吨以上,光是城关的货运量每年就有6000多吨。如今伴随着城乡陆上交通的蓬勃发展,南门桥头虎啸潭古渡口的辉煌历史不可挽回的结束了,唯剩下承载市民龙舟竞渡和垂钓、漫步、休闲的功能。
  “因桥兴市”,古桥与古城同呼吸共命运,南门桥是仙游的文化符号,亦是仙游的城市名片,更是百姓经济生活的见证物,延续恒久的风采和神韵,焕发新的活力和光芒。古城早已日新月异,沟通空间、贯通时间的南门桥依旧静静伫立着,但它一端牵着过往,一端跨向未来。随着仙游经济发展,作为水陆交通的交汇点,南来北往的车船均在南门桥两端聚集,逐渐形成繁荣无比的柳坑街和紫檀新街,如同《清明上河图》上所绘的汴京桥市,至今喧嚣兴盛不衰,桥头的茶肆、小吃店、车行、红木展厅等商店林立,让坊间市井享受着古桥边的悠闲时光,实实在在过着朴拙而可爱的市井生活,令人艳羡不已桥畔小城慢生活的闲适安逸。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