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造福桑梓炳千秋的李富(下)
【发布日期:2019-06-20】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陈光庭】
  宋绍兴十二年,特奏名进士廖鹏飞撰写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这是除湄洲妈祖祖庙外有文字记载的最早供奉妈祖的庙宇之一。并获得朝廷赐额“圣墩顺济庙”。 此外,李富还在白塘湖中的浮屹上,建了一座妈祖宫,供人祭祀,以答灵麻。李富对于妈祖的发展功莫大焉,在今湄洲妈祖祖庙八位配享神中,李富即是其中的一位。



 抗金英雄


  船队从海道入长江继续北上,李富途中获悉韩世忠部为金兵所困、粮断援绝危危可及,立刻带义兵从小路杀入包围圈,与韩部汇合拒敌,直坚守到援军前来,然后内外夹攻,一举击退敌兵取得胜利。经此一役,义兵士气大振,李富因之被任命为承信郎,编入韩世忠麾下。李富为将“身先士卒、苦乐同谋”,战术上“奇正阖辟、变化不穷”,在军中威望很高。后跟随韩一举拔建州、破大仪,李富屡立战功,敌兵闻风丧胆,不得不退回北方。宣抚使张渊十分赏识李富的才略和为人,向朝廷推荐他为殿前统制司干办(简称制干)。
  在同甘共苦中建立起来的情谊是最深厚的,李富也因之与韩世忠、岳飞有了牢不可破的友谊。岳飞很赏识李富,当得知李富家族在修族谱时,兴奋地挥亳写下了“李氏谱牒、子孙保之”的题词,这题词至今仍保存在洋尾李氏谱牒中,成为了不可多得的瑰宝。
  不久,李富向朝廷进《奋边策》,力陈抗金复地主张,但为投降派秦桧所阻,这时,李纲也被罢相,李富目赌大奸臣当道,良莠不分,知无可为,不愿以豺狼为伍,便以母亲年老为托,辞官返回故里。



 种德传心


  李富归隐后,在梅峰寺中建卧云轩和梅峰书院,聚徒讲学,有教无类,对穷学生免收学费,还提供食宿。“远近之贤且贫者,咸厚懒焉。”他还捐巨资修善兴化军学,在白塘洋尾亦创办学堂。李富是着名的理学家,自己经常亲自授课,他不是单纯的教字造句,而是以儒学为基,帮助学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德树人,以达到“源洁则清流,行端则影直”的境界。李富一生与人为善、广结人缘,他先后请莆籍近百名进士来他创办的学堂讲学,为学子输入了正能量,从而,培养了许多贫困学子、造就了一批可塑之才。如名士王进之、龚遂良、林观、黄刍、黄庚以及刘孔修、廖鹏飞等。白塘洋尾村宋代以来亦有入榜进士29人,职官122人。后来,他的学生、进士王进之在评价老师时,挥亳写下“种德传心”四个字,这个评价是独到的,重就重在一个“种”字,种既是播种者,也是一颗种子,只要经他一栽培,就会在莆田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至今,这个匾额还高高挂在李富祠的厅堂上。
  乐善好施
  李富回乡后,他一边“藏修”研学,一边捐资造福桑梓。他看到莆田溪流水沟纵横交错,建造桥梁,对民众方便交通、促进生产甚至从事经商大有裨益。他根据在江浙一带所见的桥梁和维修情况,先勘察地形,提出设计方案,因地制宜确定造桥类型。他捐巨资并发动群众集资,先后建造了34座桥梁。李富主持修筑的石桥坚固耐用,精巧美观,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实用价值,也把兴化平原上交通受阻的地方改变为通途,起到了利民、便民的作用。因有李富为首的那一代人的努力,后来,这方土地上才获得了“闽中桥梁甲天下”的美誉。《莆阳文献》作者郑岳进士曾作“成桥济人”赞李富,诗曰:
  区区微利较锥刀,济险由来属俊髦。
  三十四桥尚无恙,秦皇鞭石笑徒劳。
  清代兴化诗人吴德昭形容它的繁华时写道:
  水满江千月色遨,画船夜静泊新桥。
  舟横苇岸明渔火,客语篷窗侯晚潮。
  野渡无人方系揽,隔江有众共讴歌。
  须臾报道春潮暖,处处春烟锁柳条。
  铺桥修路,历来被莆人视为做积德,而李富行善的出发点则是普济行人、方便民生。李富在鼎力造桥的同时,还带头捐资、组织民众修筑海堤、围垦造田3800亩,既防汛防潮,又促进了农业生产。他还捐资垦埭田、修寺(囊山寺、梅峰寺、重兴寺、满月寺)、盖路亭等等,好事做了一箩筐,在莆人的印象中,能为民提供方便的地方,多会留下他的身影。因而,莆人将他誉为乐善好施第一人。



英魂长在


  人在孜孜不倦为大众奉献时尚无感觉时间的流逝,但突然发现自己力不从心,便会隐约预感到大限将至、背倚棺木的日子不远了,李富不由倒吸了一口冷气。一生为别人,这回该轮到为自己考虑一回了。他只身往深山老林寻墓址,由于路途劳顿,在常太长基山席地而睡,朦胧中梦见一白发老者款款向他走来,自称是本地土地公,己在此等候多时。老人告诉他说:“此地就是选墓址的绝佳地方,往前三步、一朝天子穴;退后三步,三代封侯穴。若选子孙昌盛,墓址也在此山”。李富想到朝廷尔虞我诈,身无用武之地,毫不犹豫就选择子孙昌盛项,并寻求具体位置,老人答道:有火光之处便是,说完就不见了踪影。李富就在山中寻火光,正好遇到一尼姑在烧焦的庵前痛哭,李富上前打探,小尼姑说庵被火烧已无栖身之地,李富顿时明白过来:这烧焦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归宿,马上与尼姑商量,答应在梅峰寺附近为尼姑新建一座庵作为交换。
  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兵撕毁和约,挥戈南下,铁蹄所到之处民不聊生。这时,李富己卧病在床,仍时时关心前方战况。次年,他听说有人从北方回莆,遂向其打探前线情况,得知边境危急,义愤填膺,长叹数声气绝身亡。时年七十八岁,墓葬常太里长基山,李富墓为省级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李富一生酷爱读书,着有《春秋注解》《澹轩集》等二十多卷,这些也是他留给后人的又一珍贵财富。
  一代理学家林光朝,获悉李富驾鹤西去,泣不成声,作《挽制干公二首》,纪念这位为民造福的功臣,其中一首诗云:
  文字纷纷更问兵,秋打束发尚青荧。
  便令三子成门户,却许诸孙说典型。
  隔水忽传朝露曲,行人长数夕阳亭。
  河东继笔惟诸薛,梅子冈边为勒名。
  后来,李富一脉瓜瓞绵绵、子孙昌盛,俊彦辈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八百五十多年来,李富后裔播迁省内外、港澳台以及东南亚地区比比皆是,商界巨子李嘉城、李文正,政界李礼辉、李祖可等纷纷来闽认祖,他们虽时代更迭、强域不同、事业有异、名位不一,但李富爱国爱乡、乐善好施、崇尚教育的优良品格,在后人身上一览无遗、无处不在。每年农历九月十一日,成百上千的海内外李氏后裔及社会各界人士会不约而同汇聚在李富墓前祭祀扫墓,也反映出人们对李富的敬仰和崇拜之情。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