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重修朱巷五帝庙记
【发布日期:2019-06-20】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朱国琴】
  朱巷五帝庙位于荔城区七步村朱巷自然村的西北角,庙中因奉祀中华民族始祖五位上古大帝(黄帝、颛帝、帝喾、唐尧、虞舜)而名曰“五帝庙”。它和仙游南门五帝庙、灵川东汶五帝庙一样,是一座久经沧桑的古建筑,是朱巷村四个庙宇中规模最大的一个。新中国成立以来,曾经多次修饰,本次重修属于大修,相当于重建,并新建了拜亭一座,使其规模更加雄伟,面貌为之一新。
  朱巷村有四个村民小组,有朱、郭、陈、徐、倪等姓氏,人口近千人。自古以来,村中人文厚重,民风淳朴。不同姓氏村民互敬互助、相处和睦、仁义礼智,四端无阙。崇道、礼佛、尊儒是多数村民的共同习俗,使整个村庄成为安定和谐的生活家园。
  解放前,朱巷村交通相对落后,直到1978年农村改革之前,朱巷村村民的主要收入还是以农业为主,当时,国家大力提倡种植水稻以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种粮食作物的经济效益虽然较低,但朱巷村村民并不这样认为,他们深知“米中藏世界,锅内煮乾坤”。粮食是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无国哪有家?为此,他们摆正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凭着一腔炽热的家国情怀和民生在勤、勤劳脚下皆热土,忠直头上是青天的朴素理念,大力发展水稻、小麦等粮食生产,一方面解决自身的口粮问题,另一方面把余粮全部售给国家,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甘蔗、黄麻等生产支援国家建设,农村劳动虽然辛苦,但日子却是苦中带甜。当时,全村农民虽然经济收入不多,但朱巷村人绝非等闲之辈,他们不求富贵利禄,却念尧舜之道。欲栽大木柱长天,必须要让自己的孩子有书念,有学上。为此,各家各户都举全家之力,克勤克俭,培养自己的孩子上学,这也体现了莆田自宋代以来“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的优良传统。而朱巷村的莘莘学子,也明白自己上学的机会来之不易,他们“二月杏花八月桂、三更灯火五更鸡”,埋头向学、刻苦攻读、学养累积、成德达材。因此,在每年国家举办的大中专招考中,都有不少朱巷村的莘莘学子成为“凤凰池上客、龙虎榜中人”,可谓科甲风流。由于朱巷村淳朴的民风铸就了本村一代又一代人的抱负与气度。所以,这些人走上社会以后,都能秉承村中父老乡亲大德作舟帆、中流尽砥柱的人间美德。不管是当教师、医生、科技工作者,或者公务员,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默默奉献,不敢辜负时代,不敢年华虚度。
  1978年农村改革的大幕拉开后,朱巷村的村民开始调整农业的种植结构,改传统农业为商品经济,经济收入迅速提高。村中的年轻人更是“大鹏展翅恨天低”。他们面对整个国家改革开放的滚滚大潮,顺时应势,大胆闯试,爱拼敢赢,共创办了30多家各类企业,全村平均30多人就有一家企业,多种经营富裕了整个村庄。现在很多人都在外买了新房,有房有车成了村中许多年轻人的骄傲。经济发展了,村民们急公好义、乐善好施的精神得到了进一步发扬。交通改善了,2013年,在村中上一届董事会的提倡下,村民自发集资120万元重修了村中的龙兴社;2018年,在新一届董事会的倡议下,村民又自发集资170多万元开始重修五帝庙。生活好了,庙宇新了,但朱巷村村民深知,庙宇仅仅是村民的一种精神寄托,只要大家心中有佛,就处处是庙。而今天我们幸福的生活,全是党带领人民奋斗出来的,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一代又一代的党和国家领导人,他们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无不瘦吾貌以肥天下,厚民生以寿国脉。他们与民同欲同搏,携手奋斗,共创奇迹。因此,今天,小康来了,岁月静好,朱巷村村民决心继续听党话,跟党走,在党的领导下,去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