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福桑梓炳千秋的李富(上)
【发布日期:2019-06-13】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陈光庭】
在素有莆田二十四景“白塘秋月”之称的洋尾村中央,屹立着一尊巍峨的巨石像,石像的主人公就是彪炳史册的李制干大人——李富。兴许年轻人对这个名字有点陌生,但老一辈人对他则是耳熟能详:他爱国爱乡、热心公益事业,是千百年来莆田乐善好施的第一人。宋名相李纲称其“才略甲闽南”;宋状元黄公度誉为:“一代元良、百世师表”;明代尚书彭韶赞他“千载殊绝人物”;莆人则将他和蔡襄、陈俊卿、林光朝、陈宓并称为兴化五贤,兴化太守岳正在小西湖畔建“五贤祠”供人祭祀。
李氏渊源
据李家族谱记载:福建的李氏开族祖先江安王李元祥,是唐太祖李渊的第二十子,正统皇裔,位尊殊荣。李元祥之第十四代孙李伯玉,为避乱举家由南安迁入涵江白塘湖畔聚族而居,李富是伯玉的第五代孙。李氏子孙在此开枝散叶,现己繁衍为一大族姓。斗转星移,时代更迭,然桓古不变的是李姓后人大门上都贴着一副对联:“制干家声大,安王世泽长”,从联中可看出,官阶小的“制干”能与王侯相提并论、对偶成联,也彰显出李富在族人心目中的地位。
求子舍地
李富的父亲李泮为涵江商界巨贾,富甲一方,其产业链甚广,他在莆田城里有个“梅子岗”,山地面积百来亩,漫山遍种梅树,山中建有观音亭,夫妇俩相亲相爱,唯一缺憾事是婚后多年膝下无子,一天,其妻黄氏在亭中虔诚祈求赐子,凑巧的是不久后果然生一男孩,取名李富,夫妇俩十分高兴,认为这是观音所赐,遂决定捐出这片梅林,还把原观音亭扩建为佛寺。后来,李富为祈求母亲健康长寿,大兴土木重建寺宇,并奏请朝廷赐额。宋祟宁三年,徽宗敕赐名为祟宁禅寺,并赐“梅林佛国匾额”,后几代宋帝陆续改赐名为报恩光孝寺、光孝寺、梅峰报恩光孝寺等。现梅峰寺已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开放寺庙,“梅寺晨钟”已成为莆田一大胜迹。
文武兼备
李富幼而好学、聪慧过人,他并不因为是富家子弟而娇生惯养。李富所处的年代正是北宋末期,由于金兵入侵,中原大乱、生灵涂炭,具有爱国心的他,痛恨异邦野蛮掠夺,立志要报效国家。稍大后,他无心于科举功名,却学儒术,习武艺,还在家乡组织民兵武装,加紧军事训练,准备保卫家乡,支持抗金事业。当时,莆人在京为官者众多,李富的军训营讯息很快就传到宋朝名相李纲耳朵里,李纲看到李富年轻有骨气,又是同宗,就修书一封,要李富带兵北上抗金(这封信至今保存在洋尾李家族谱里)。当时正值金兵攻陷南京,占领临江(杭州)、宋高宗无奈落荒退到海上避难之时,李富闻知此讯,心急如焚,立即散财募集3000义兵,准备北上抗金。
妈祖显灵
话说李富带着钱饷、率领3000义兵乘船从涵江三江口出发,几十艘船扬帆刚驶进兴化湾时,忽然浓云密布、狂风大作,一场暴风雨随之扑面而来。在汹涌的波涛中船队行驶艰难,将士们多有晕船呕吐不止现象,且船摇来晃去随时有船倾人亡的危险。但李富处险不惊,急中生智,他跑到船上供奉的妈祖像前,虔诚祈求女神保佑。说来也怪,转眼之间,海上顿时风平浪静,云开雾散。李富及其所率将士大喜过望,继续破浪前行,奔赴抗金前线。李富回乡后特地在圣墩修建妈祖庙以报相救之恩。后又捐资重建圣墩顺济庙,妈祖圣像从原来的西殿移至东殿,为妈祖正序位,使之成为该庙主神,提高了妈祖信仰在民众和官方中的知名度。
|
匠心丈量 毫米对决 我市举行工程测量员岗位技能竞赛
少年“跃”山海 非遗“动”起来
翰墨书百年 丹青绘匠心
书香启智 和美莆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