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清明节后,偕友人陈茂如、林庆高二君前往仙游县榜头镇上昆村(旧称昆头,陈氏世居)谒东坡宫。 东坡宫是南宋覆灭后遗下的一处古迹,乍看起来还以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东坡的别院,其实风马牛不相及。东坡宫,亦称“塘坡宫”,位于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榜头镇天马山下、昆溪之滨,虽说它与眉山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无缘,却是效苏轼《东坡》诗而名 。苏轼曾作《东坡》诗:“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而昆头的东坡宫却是奉祀古代折桂里昆头富绅陈基的宫庙,名载《乾隆仙游县志》“建置篇”。陈基是昆头本地人,家资殷实,当南宋王朝即将倾覆的紧要关头,他毅然挺身而出,舍家为国,仗义疏财,慷慨解囊,扶大厦之将倾,可谓是一位时刻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抗元英雄。志载:“东坡宫,在折桂里螺山,神本处人,姓陈,名基,富而好义。宋末,帝昺(赵昺1272-1279年)播迁,道枫亭,神捐饷助军,上嘉之,累封东坡王。” 史载,宋恭宗德佑元年(1275年),南下的元军攻克南宋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年仅5岁的小皇帝恭宗与祖母、母亲相继被元军俘虏。大军压境,危在旦夕,南宋残军被逼迫辗转温州、福州、再至泉州。景炎三年(1278年)宋幼主赵昺在左丞相陆秀夫(1236-1279年)护卫下取道福建,招募兵勇,继续与元军周旋,伺机东山再起。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此时,陈基义无反顾,捐献巨款,招兵买马,组织义军,以天马山为天然屏障,为前线输送军需补给,竭尽一片报国热忱。陈基因此备受宋少帝赏识,御赐“东坡侯”,累封“东坡王”。陈公殁后,乡人建庙供奉,享受人间万年香火。 东坡宫,坐北朝南,依山环水,门前开阔,昆水滢渟。东坡宫由门厅、主殿、左右廊庑厢房组成。面阔5间,进深3间,占地1800平方米,悬山顶,抬梁穿斗混合结构,宫为土木结构,选用木材粗硕,匠心细作,工艺精湛,远近闻名,乡间盛传“仙谿四大宫,莫如东坡杉檩粗”。宫门前一对石柱楹联写道:“英昭岳渎启人文,殿峙塘坡扶泰运。”此联据说是邑人、明天顺年间进士、江西参议陈迁所书。对联大意是:“英名昭昭于天下,威灵显赫于五湖四海;殿堂与塘坡对峙,风水宝地有圣灵护卫,天运降临,乡民安居乐业。”宫门前大埕两边各存留着一对宋代石狮,虽岁月剥蚀,至今憨态犹在,似乎在向后人们诉说着七百多年前那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尤为可贵的是,这里曾是在位313天的末代皇帝赵昺南下抗元旅途驻跸的行宫,抒写了朝野上下同仇敌忾,气壮山河的不朽诗篇。这不仅是陈姓子民的骄傲,也是仙游先民的光荣。 据传当年陆秀夫护驾少帝流亡至昆头,受到了陈基及四乡八邻的热情接待,陈基与陆秀夫志同道合,他积极参与扶宋抗元大业,出谋划策,共襄国是。民间传说,其时陈基还下令他的得力助手卢氏(昵称卢氏二娘),发动乡亲、妇孺自天马山麓至东坡宫一带,帮助南宋军队支起行军锅,煮饭炒菜,操持后勤杂务。人众多行军锅不够用,曾经得到异人传授秘术的卢氏二娘巧施法术,在天马山麓的“水缸”和“鼎湖”等处,支起了千人锅,炒菜烧饭。乡亲们闻风而动,纷纷上阵,各尽其能,各司其责。卢氏二娘素有“铁娘子”之称,办事干练,里里外外,样样精通,她嫌自己那只受过伤的手做事不利索,干脆“壮士断腕”,咔嚓一刀把自己的上臂剁掉,难怪现在东坡宫里看到的卢氏二娘塑像只有一只胳膊。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可钦可敬。 东坡宫在革命战争年代是仙游东乡的老区基地,昆头陈氏族人曾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1998年7月被列为仙游县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同时,这里还是通往仙游四大景之一的天马山风景区的必经之地。 【说明】本文中有关陈基的史料来自《乾隆仙游县志》,部分传说内容参考已故陈德铸先生《天马山麓抗元行宫“东坡宫”》一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