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莆仙戏:蹀步平地起波澜 千年古戏很“有戏”
【发布日期:2019-05-16】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陈国孟】
  福建是戏曲大省,地方剧种众多,但受语言和表演形式的局限,在现代多元文化冲击下,一些地方戏曲表演艺术逐渐被边缘化。但令省人大代表、仙游县鲤声剧团团长傅丽云欣慰的是,不久前,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公布了2018—2020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全国范围内175个县(县级市、区)、乡镇 (街道)入选,其中福建7地入选,仙游县凭借莆仙戏榜上有名。



源自唐宫廷


  莆仙戏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2006年,莆仙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着名戏剧家郭汉城先生曾如此评价莆仙戏:“它的价值等同于中国文化、中国戏剧的价值。一定要保护抢救莆仙戏这个唯一全面保留宋元南戏遗响的古老剧种。”
  据史载,唐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莆田江东村女子江采苹被选入宫,深受唐明皇李隆基宠幸,赐封梅妃。梅妃之弟曾入宫进觐,他回莆田时,唐明皇赏赐一部“梨园”,让他带回家乡欣赏,于是宫廷教坊歌舞传播到莆仙地区。因此,莆仙戏有“集盛唐古曲之精英,留霓裳羽衣之遗响,采宫廷教坊之荟萃,取山村田野之歌调”的美称。
  宫廷歌舞在莆仙地区落地生根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又逐渐博采众长,吸收民间歌谣俚曲、十音八乐、佛曲法曲、宋元词曲和大曲歌舞之精华。到宋代,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兴化杂剧”,分为生、旦、贴旦、靓、净、末、丑“七子班”,并有一套十分优美的集歌、舞、念、打于一体的表演形式。清末,又增加了老旦,俗称“八仙子弟”。
  南宋诗人刘克庄诗曰:“抽簪脱袴满城忙,大半人多在戏场”,足见当时莆仙戏的盛况。清朝道光年间仙游县令陈盛韶在其《问俗录》一书中记载:“俗喜歌舞,里巷婚丧,靡不演剧。”
  莆仙戏宛如百里婉转的木兰溪流,融于木兰溪清澈的水声里,舒缓恣意,逾越千年。位于仙游城关解放西路的龙井田圣府,始建于清中叶,被誉为 “莆仙戏艺术的摇篮”,这里供奉的“戏神”田公元帅,原名雷海青,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宫廷乐工,后人尊之为音乐界、戏剧界的祖师。据仙游县志载,龙井田圣府曾经是旧时戏班行会组织的所在地,也是仙游戏班艺人的主要活动场所。
  抗战时期,仙游县文化界进步人士和爱国艺人在龙井田圣府办起了县乡土剧改良会,排练了一大批号召民众同心同德抗日的新编剧目,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抗日斗志。目前,在仙游县18个乡镇325个村,几乎每一个地方都有供奉“戏神”田公元帅庙,每一个戏班都有一个供奉田公元帅的小神龛。作为莆仙戏班的祖师和保护神,田公元帅庙大多由各个地方的戏班集资而建,除了每年农历四月十六日田公元帅的诞辰是一定要祭拜的之外,田公元帅庙也是戏班排练、议事、新戏首演以及新戏班开棚的场所。当然,现在的田公元帅庙已不单是戏班的庙府,而演化成为老百姓保民安康、祈年丰收的圣地。据不完全统计,澳大利亚、加拿大、法国等世界各地有3000多座田公元帅庙,信众多达上千万人。



名扬海内外


  “鲤声剧团为莆仙戏这个古老剧种的抢救、保护、继承、创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点亮了闽中这片古老的土地。”傅丽云说,在一大批莆仙戏艺术家的呕心沥血下,鲤声剧团获得无数殊荣。《春草闯堂》等莆仙戏优秀剧目多次巡演我国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法国等,深受当地观众的喜爱。
  2011年,鲤声剧团作为“巴黎中国戏曲节”邀请的唯一县级剧团,展演的《白兔记》惊艳法国,获得了“最佳传统剧目奖”。
  2013年10月19日至29日,鲤声剧团再赴法国参加第六届“法中地方戏曲节”演出,展演的《目连救母》再获“最佳传统剧目奖”。
  “一曲弦歌两岸吟,何人不起故园情。”鲤声剧团赴台巡回演出“莆仙戏”,为海峡两岸的文化艺术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1998年10月初,鲤声剧团应台湾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邀请,赴台交流演出《团圆之后》《晋宫寒月》《春草闯堂》《彩楼记》等六个剧目,轰动宝岛。2010年5月,鲤声剧团携《春草闯堂》参加由省文化厅组织的《闽韵流芳》艺术团赴台文化交流演出,受到闽台文化艺术界和台湾观众的高度赞誉;同年6月,鲤声剧团携经典剧目《春草闯堂》《戏巫记》《三鞭回两锏》等七个折子戏赴港参加香港特区政府举办的首届“中国戏曲节”,也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观众的高度赞誉。



风流世代传


  “可爱莆仙戏,风流世代传。弦歌八百曲,珠玉五千篇。魂断团圆后,神移笑语前。春光芳草碧,莺啭艳阳天。”这是我国着名文学家、戏剧家老舍盛赞莆仙戏的诗篇。
  但在当前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莆仙戏也和众多传统艺术一样,存在着不小的发展难题。
  “地方剧种的表演团体,大都肩负着传承保护本剧种的重任,却大部分面临人才、经费短缺等生存危机。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抢救,这些千百年来先人创造出来的优秀剧种就会在我们这一代人中失传、消亡!”傅丽云说,作为传承地方古老剧种的表演团体,地方剧团不能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商业演出上,而应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复排传统优秀剧目和创作新剧目上。这样,才能让新一代演员学习古老剧种的传统科介,才能使戏曲艺术薪火相传。但现实中,为了维持剧团的剧目创作和演出,地方院团不得不大量聘用编制外临时演职员以及复聘退休人员,这需要大量的经费。同时,由于编制的限制,很多年轻的人才因为入编无望而相继离开,致使地方院团的人才队伍严重不足。
  傅丽云认为,要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和戏曲专业人员特点,注重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养和艺术成就,合理确定招聘方式,按照特人特招、特事特办原则引进优秀专业人员。
  为打响仙游文化名片,抢救、保护、传承莆仙戏传统艺术,2012 年,鲤声剧团按濒危稀有且具有重要文化遗产价值的剧种文艺院团整体性划为公益性保护传承机构,成立莆仙戏鲤声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定为财政核补事业性质。该中心成立后,先后复排了传统剧目《叶李娘》《蒋世隆》《目连救母》《朱朝连》《三鞭回两锏》等经典折子戏,为抢救莆仙戏剧种艺术做了大量实质性的工作。
  2014年5月,仙游县挂牌成立莆仙戏鲤声艺术指导委员会,聘任郑怀兴、王少媛为顾问,聘任林太崇、游天菁、王国金、许秀莺等31位元老级老艺人为成员,充分发挥老艺术家的作用,协同县文旅局和莆仙戏鲤声艺术传承保护中心共挑文艺发展重担,以老艺人“师带徒”形式繁荣发展莆仙戏传统艺术,让这一古老剧种后继有人。仙游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吴国华说,由德艺双馨的老艺人当师傅,口口相授、言传身教,对传承莆仙戏精华和精品剧目更有帮助。
  “传承保护莆仙戏‘非遗’艺术,没有休止符,而是永远在路上!”全国知名剧作家、莆仙戏老艺人郑怀兴说,培养接班人很关键,一定发挥余热,倾力相授,让能挑大梁的新人尽快继承莆仙戏活态非遗艺术。近年来,重返戏台的老艺术家们对莆仙戏传承培训班的新一代莆仙戏艺人进行“一对一”倾力传授,并指导鲤声剧团传承发展的方向及传统折子戏的恢复与传承,如组织青少年演员排演《白兔记》《千里送》等传统剧目,参加国家艺术基金后备人才汇报演出。正因在传承保护莆仙戏“非遗”艺术上立奇功,2016年初,郑怀兴、许秀莺、周如典、王少媛等11名抱团出山的“元老级”艺术家,被仙游县授予莆仙戏传承保护特殊贡献奖。
  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提出,“2020年,戏曲进校园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全覆盖。”为改善莆仙戏人才缺乏现状,让这一古老剧种后继有人,从2012年起,鲤声剧团就携手城东中心小学、友谊学校等试点学校开展“莆仙戏曲进校园”活动,让中小学生感受到传统莆仙戏的艺术魅力,在青少年的心灵深处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目前,全县30多所试点学校的高年级均开设了莆仙戏唱腔课,并组建了莆仙戏曲和“十音八乐”演奏兴趣小组,让试点学校的学生了解莆仙戏曲这一非遗的悠久历史,学习其基本唱腔和经典表演艺术。莆仙戏艺人们每年都要走进试点学校传唱“非遗”莆仙戏,用心教孩子们画莆仙戏脸谱、练莆仙戏基本功、唱莆仙戏名段,培养和挖掘了一批批莆仙戏“小戏迷”,确保广大学生了解莆仙戏曲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每个学生会唱一段莆仙曲,会说一段名剧剧情,在校园里营造“人人爱学莆仙戏、人人会唱莆仙戏”的良好氛围。
  “咿咿呀呀的莆仙戏唱腔训练,架势十足的莆仙戏身段模仿……莆仙戏的古老韵味,在孩子们稚嫩的演绎中,别有一番‘古戏新唱’的韵味。”傅丽云说,“莆仙戏曲进校园活动可有效地将传统戏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进一步弘扬莆仙传统文化艺术,也拓展了学校艺术教育的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
  进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意味着莆仙戏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仙游县文旅局局长胡建新说,莆仙戏的传承发展,关键要在语言、音乐两方面下足功夫,牢牢抓住莆仙戏与其它剧种不同的“个性”,植根于民,不断创新,引领各莆仙戏剧团创作出更多具有传播价值和地方特色的新品,让莆仙戏这棵古老的艺术之树常青。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