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副刊 > 城事
“门诉”
【发布日期:2019-04-15】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门诉”,是个口头语,莆仙方言,乍听起来有点怪怪的,仔细一想,似曾听过。近日傍晚,散步于兰溪公园,听到两个姨妈一段有趣的对话:
  “我那个小孙子,近来常常有班主任老师打电话门诉,说是上课不注意听课,做小动作……”而另一个姨妈更加激动:“哎啊!我那个小孙子不也是这样吗?昨天老师又来电话门诉,说是好动,经常欺负小同学。老师管不了……”作为一辈子从事教育工作的我,对她俩的对话颇感兴趣,特别是“门诉”这个好久没听到的词语。
  “门诉”,依我之见,是上门告状或登门诉状之意。字典上查不到,我只能因义寻字。“门诉”,应该是信息互通。诉者激动,话语连篇,指手画脚;听者或感到意外,或忙于解释,或无奈,或气愤,或赔礼道歉。
  在我执教的年代,“门诉”可算是老师家访的方式之一。况且,有的家长还特地交代:“我的孩子请大胆管教,不听话就门诉。不然,我们哪知道他在校表现?”某学生违纪闹事了,老师利用课余时间,下乡登门找到学生家长。久而久之,大凡老师下乡登门找学生家长,就误以为“老师又来门诉了”。“门诉”这个词语,成了不受欢迎的贬义词。其实未必。有次下乡,是找家长征求意见,让其儿子出外参加中学生篮球比赛。这是件体面的事情,请求家长支持。门诉,通常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并交代不得采取棍棒教育,让子女受皮肉之苦,如此会让学生责怪老师的。有的学生见老师来了,躲得远远的不敢回家。确有性急的家长,待家访老师没走多远,身后就传来了家长的呵斥声和孩子的啼哭声。
  “门诉”,并非学校老师的专利。也有家长或群众找学校领导和老师。例如,放学后有群小学生在庄稼地里玩游戏,踩踏了菜苗,踩硬了田土,他们要求学校老师加强教育。甘蔗收成季节,有群众到学校门诉,说是有两个学生躲在蔗林深处偷吃他家的甘蔗,啃个痛快了才走出蔗林。证据呢,就是蔗沟里的一大堆蔗渣。
  民事纠纷,常常也是采用“门诉”之法。例如,张家地里的秧苗被别人家的牛糟蹋了,上门“门诉”,要求赔偿。也有别人找上门来,说是你们家的孩子偷摘他家的龙眼……门诉,显然是过往年代信息闭塞、通讯落后的手段。不过,我总觉得那个年代,家校联系工作比较到位,家长与老师之间“零距离”接触相对经常。眼下,老师懒于下乡,动不动就通知家长到学校,有的家长忙于生计无暇顾及,有的家长惶惶不安,大多学生提心吊胆。
  过去的“门诉”,是老师们放弃休息时间,卷起裤管,步行下乡,找上门去。现在“门诉”,用的是电话,该改为“电诉”罢了。下乡门诉,首先表示不受欢迎的便是那“汪汪”叫的小狗,其次才是紧闭的家门,有多少家长在家等着老师上门呢?老师只好跟着带路的邻居小孩,找到正在地里干农活的家长,这是常有的事。而在地里耕作的家长,此时放下手里的工具,搓搓手上的泥巴,擦擦脸上的汗水,不好意思地向老师赔礼道歉。显然,也有不少家长,常常在人家面前夸奖:“咱们这娃,乖!从来没被老师和邻居门诉过。”
  “门诉”是口头的,而申诉则是书面的。如今,公民都有向上申诉的权利。每逢月中旬,是县信访局对外开放日,常常有不少人甚至成群结队来到县政府。那天的信访大厅,挤满了人。此时,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便成了替人民当家作主的包公。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百姓诉求,依法处理纠纷,是我们各级人民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
  如今,即使有敬业“骨力”(勤快)的老师下乡门诉,可大多学生的监护人不在家,剩下的守门人不是爷爷就是奶奶,他们大多只是“好好好,我打电话告诉他父母。我们也管不了……”无疑,电告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大多是一阵空谈,效果甚微。随着法制社会的健全,和谐社会的建立,我们期盼“门诉”这种社会现象,渐渐成为过去,渐渐成为历史。

     (刘建成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