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最大的诗派是江湖派,宋代以前的任何诗派都没有江湖派那样庞大的作家队伍,而且活动时间也很长,达半个多世纪。刘克庄作为江湖派的领袖和最有号召力的人物,和江湖派诗人一起带来中国诗坛的变化:一是发展到江湖诗派时,中国诗歌创作才真正算走向普及化、作家身份下层化。以往诗坛虽也有少量平民诗人,但有地位的士大夫诗人居多。大量读书人被沦为社会底层,在宋代末年是最为突出的。二是由以往诗歌的关心群体变为关心个体,由以往的关心天下到关心天下兼及关心自身,由关注政治变为关注个体生命,由关注身外变为关注内心世界,总之,由政教性变为文学性。 刘克庄一生写下4500多首诗,数量之多在宋代仅次于陆游。他的诗,最应引起注意的是那些不忘北宋故国,不忘收复失地的诗篇。他在世时,诗文就有很高的声誉,正如江湖诗派另一重要诗人戴复古《寄刘潜夫》所云:“八斗文章用有余,数车声誉满江湖。” 他去世后,洪天锡在《后村先生墓志铭》中写道:“江湖士友,为四六及五七言,往往祖后村氏。于是前、后、续、新四集二百卷,流布海内,岿然为一代宗工。”清代闽人叶矫然《龙性堂诗话》续集赞道:“南宋人诗,放翁、诚斋、后村三家相当。”由此可见,刘克庄在南宋诗坛地位之重要。
江湖诗祸
刘克庄不仅名列江湖派,而且是这一诗派的重要人物。江湖诗派是宋代最大的一个诗歌流派,江湖诗人又大多数是政治上失意或没有地位、浪迹江湖、隐遁山林的文人。从政治地位上说,刘克庄是很特别的。 江湖诗祸的直接起因是济王废立之事。那是嘉定十七年(1224年)八月,宋宁宗病死,权臣史弥远便伪造宁宗遗诏,“遂矫诏废竑为济王,立昀为皇子,即帝位”。为了说明赵昀即位的“合法性”,史弥远宣称:宁宗去世前,即已“诏以贵诚为皇子,改赐名昀”。赵昀即位,是为宋理宗。 宝庆元年(1225年)正月,“湖州盗潘壬、潘丙、潘甫谋立济王竑,竑闻变,匿水窦中,盗得之,拥至州治,以黄袍加其身。……竑乃遣王元春告于朝而率州兵诛贼。弥远奏遣殿司将彭任讨之,至则盗平,又遣其客秦天赐托宣医治竑疾,谕旨逼竑死,寻诏贬为巴陵郡公”。 史弥远擅权废立,谋害济王的行径,激起了朝臣的不满和反对。济王死后不久,真德秀、邓若水、胡梦昱、魏了翁等人上奏指斥史弥远。面对这种情况,史弥远指使时人称为“三凶”的言官李知孝、梁成大和莫泽对他们相继进行弹劾,接着罢官,一时“名人贤士,排斥殆尽”。 就在朝廷上下对史弥远的一片讨伐声中,以及史弥远大肆迫害富有正义感的朝臣之时,一部由杭州书商陈起编集刊刻的,反映早期江湖诗派创作成就的大型诗歌总集《江湖集》问世了。 据罗大经《鹤林玉露》、周密《齐东野语》、方回《瀛奎律髓》等材料记载,这部集子中收有刘克庄《黄巢战场》《落梅》二诗,曾极《春》诗,以及陈起的一首诗(或作敖陶孙诗),言官以为它们“指巴陵及史丞相”,“哀济南邸而诮弥远”,因此,曾极、陈起、敖陶孙等人或被流配,或被贬斥。刘克庄本来也逃脱不了“押归听读”的命运,只是因为福建同乡、签书枢密院事郑清之从中说情,才使他幸免于这场“文字狱”。 其实,这一事件完全是个冤案,我们不妨看一下获罪的《落梅》诗:“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勘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这首诗,据方回说,写于嘉定十三年(1220年),与发生在宝庆元年(1225年)的济王之事根本没有直接关系。言官李知孝等人的诬陷,完全是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同时也有个人私怨的因素。 据叶适的《故吏部侍郎刘公(弥正)墓志铭》记载,当开禧北伐之际,刘克庄父弥正“始入朝,兵祸起有萌。擅国者名使议铁钱,实以边事付之”。可见,刘弥正是开禧北伐的支持者,并受到韩侂胄的信任。后史弥远矫诏诛韩,执掌朝政,韩的支持者自然要受到排斥。刘克庄虽然是新进晚辈,但由于这一层关系,史弥远不免要将其视为异己。因此,他的活动引起了特别的注意,也是合乎情理的。然而,这个未能成立的冤案却在此后的几十年间,一直被重新提起,使诗祸的余波绵绵不绝,也使刘克庄的仕途深受影响,屡起屡废。 端平元年(1234年),刘克庄作《病后访梅九绝》,第一首说:“梦得因桃却左迁,长源为柳忤当权。幸然不识桃并柳,却被梅花累十年。” 宝庆元年至端平元年,刚好十年。绍定元年(1228年),刘克庄解任建阳,次年通判潮洲,甫上任,李知孝与梁成大即指使御史赵至道“以嘲咏谤讪” 之罪名弹劾他,以此论罢,主管仙都观。由此可见,史弥远对宝庆元年刘克庄侥幸得免还是耿耿于怀的。一直到绍定六年(1233年)史弥远病死,刘克庄都是郁郁不得志。所谓“累十年”,正是刘克庄的真实处境。 嘉熙元年(1237年),因老师真德秀的推荐,刘克庄知袁州。这年六月,临安大火,连烧民房50余家。朝野上下多人上书指出这场大火乃是济王含冤所致。这显然又触动最高统治者的那根最敏感的神经。于是,侍御史蒋岘以“鼓煽异论”的罪名,弹劾刘克庄等人,结果又遭罢职。15年后,又有人重提梅花的旧话,攻击刘克庄。 淳佑十一年(1251年)十月,刘克庄迁起居舍人兼侍讲。在向理宗皇帝讲故事时,他历叙抗蒙战争的历史教训,认为必须先求固本,不可轻率用兵。这一见解,被言官郑发说成有畏敌意,因而受到外放的处分。郑发论刘克庄观望畏进,是非曲直姑且不论,但他在弹劾刘克庄之时,偏偏又指出梅花旧话。即使刘克庄在《落梅》一诗中真有“哀济邸”之意,也与抗蒙之事毫无关系。郑发将二事并提,无非是想告诉宋理宗,刘克庄这个人并不忠诚。历史无情,20多年后,江湖诗祸的余波仍在,这也是一代文宗刘克庄所始料不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