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坂村隶属荔城区新度镇,南依壶公山,西畔木兰溪支流,北靠莆秀路。村内有两个祠堂和多处石刻先后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历史文化积淀之厚重不言而喻。
郑氏宗祠
戴氏祠堂
蒲坂戴氏祠堂于2009年被列为第七批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蒲坂村,俗称“土坂村”。 据说以前田地与黄石镇沙坂村接壤,两村以一沟渠为界。为了防止土壤沙化,土坂村的先民们在界沟岸边周围遍植蒲草。明朝时,沙坂村出了国师吴大田,而土坂村出了兵部左侍郎郑岳。土坂村改称蒲坂村的故事就要从这里说起。 吴大田,字绍曾,明朝弘治十七年(1504) 中举后,屡试不第,后补河南扶沟县教谕,成绩显着,颇有造诣。经礼部举荐到兴献王府,成为朱厚熜的老师,朱厚熜成为皇储后,吴大田以太子侍读扈从入宫,晋升太常寺少卿。朱厚熜登基成为明世宗,帝号嘉靖。吴大田奉旨主持修《兴献王实录》,官升工部侍郎。他极力建议并参与策划追称兴献王为恭穆皇帝。因此引发了嘉靖登基后“大礼之争” 事件。 郑岳,字汝华,号山斋。明弘治六年进士,揭发宁王叛乱,并处理善后事宜有功,“四上疏,皆切时政”。 官升兵部左侍郎。在长达数年的“大礼之争” 中,郑岳站在反对派首辅杨廷和一边,因此“悍旨”, 遭廷杖。“群小” 乘机群起攻击。郑岳心中郁闷,辞官回乡。土坂村的乡佬们认为土坂对沙坂,土被沙侵,风水不好,遂把土坂村改为“蒲坂村”。 但老百姓还是习惯叫“土坂村”。 蒲坂村原住有郑、戴、林、何、朱5大姓人家,郑氏居中社,林氏居东社,戴氏居西社,何氏居南社,朱氏居北社。虽在同一个村居住,但常为争水灌溉引起纷争。郑岳辞官回乡后,为家乡办了许多好事。为解决同村几大姓人家争水灌溉引起的纷争,他主持全村民众开渠,造桥,疏通河道,安定民心。并经常把几大姓的乡佬召集在一个里社,一起议事,协商解决纷争。这个议事的里社便成为全村五大姓的共同里社,赐名“灌安社”。 他还亲自制定乡规民约,让全村几大姓人家和睦相处,休养生息。直到今天,每年元宵期间,灌安社里都挂着郑、戴、林、何、朱5大姓的灯笼。虽都在同一里社,但各姓族人却不在同一日闹元宵,各姓族人闹元宵的形式也不同,正如民间所说:“郑氏游灯走田岑,戴氏元霄过大年。”即正月初四,戴氏就开始闹元宵,成为莆田的“元宵头”。 郑氏的“板蹬龙” 游灯延续几里也甚为壮观。而由郑岳亲手撰写的石碑至今也完好地矗立在灌安社东边的碑亭中。明嘉靖四十二年,朝廷为褒扬郑岳为家乡修水利的功绩,特在灌安社西邻建了郑岳祠堂,至今祠堂内仍供奉着郑岳画像。“短叶疏茎杂野蒿,不随清庙荐溪毛。”明兴化府知府易道谈为祠堂题刻的“崇报専祠” 的石碑至今仍镶嵌在灌安社通往祠堂大门的上方。这些明清古建筑和石碑、石刻于2005年与郑氏宗祠一起被列为福建省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