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副刊 > 城事
舂碓
【发布日期:2019-03-25】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咱们莆田把舂米称为舂碓。舂米,有用脚踩的和用手舂的两种,虽谈不上什么工艺,过程也并不复杂,但绝对是个力气活。要舂一臼米,最少舂了三百下,要花近一个钟头。不少人舂得大汗淋漓,喘气不已。历来女人嫁人,做了人家媳妇,就要干着这种舂米挑水的家务活,这些粗活很苦。在一些反映古代民间生活的绘画里,常见舂米图:画中人多是女性,举着舂杵,面前是石臼或木臼,臼的样子像水缸。李白有诗云: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
  脚踩的臼,是用一块大整石慢慢凿成。它形同一只巨大的酒盅,臼口的直径不小于70 ~ 80公分。一只大的石臼,一般要四个人才能抬得动它。臼内凿有螺纹,臼的身子须埋在地下,臼口露出地面,四周用破陶瓷缸片贴平,以便于清扫。在臼的上面,架着用一棵大树段做成的碓身,碓的头部下面有石杵,构成一个放倒的7字。碓肚的中部,两边有支撑翘动的横杆,就像跷跷板中间支撑那玩意儿,碓尾部的地下挖一个深坑,当把重心移到碓尾并将其向坑里踩压下去,碓头即抬了起来,然后舂下去,抬起来,再舂下去,就这样机械地重复。碓臼上面横着一根木杆或竹杆,供舂米的人扶手。熟悉的老手,有时会连续不断跑跳着舂了起来。“公鸡啄白米,啄来啄去啄不起”就是舂米的形象写照。用这种方式加工出来的米粉一般用来制作米粉和山里白粿,可惜现在这类加工方式已被机械加工所取代,导致这类食品的味道大不如从前了。
  手舂方式都在春节前进行,是为过节做准备,舂米倒成了乡间迎接春节的前奏,农妇们把米舂成粉准备做“印糕”“红团”等过年。舂粉的米先要用清水浸泡几天,等到微微发胀,然后凉干水,这样才可以舂出又白又细的米粉来。小孩子爱过年,却没时间观念,不知今夕是何夕,唯有日盼夜盼,盼妈妈早些浸米舂粉,妈妈一浸米,就知道快要过年了,就有好多好多很好吃很好吃的。于是,兴高采烈地在妈妈股屁后面跟进跟去,看着妈妈忙来忙去:大木盘找出来了,大米提过来了,水挑回来了;白花花的米倒进木盘里,一桶桶的清水倒进木盘里,米浸在水里时不时会冒出来一个气泡,慢慢变白。过了一晚,房里就飘着一股淡淡的气味,过不久,远远近近的村庄都响起了舂米的声音。声音沉沉的,闷闷的,一下又一下,一声接一声。
  几十年过去了,石臼早就不用了。虽然村里现在还有二副石舂,一副在我家里的老屋里,一副还在村子里晒日淋雨,只是碓头不知哪里去了。如今的舂米声在我们村庄彻底消逝了。
  消逝了,那听惯了的舂米声。那沉重的咚咚的舂米声曾经回荡在村村落落,曾经回荡在大江大河两岸的农家小户;那沉重的咚咚的舂米声,是低沉的,然而是极有力的,它似乎在叙说着一个伟大民族曾经的落后,叙说着我们的祖辈曾经经历过的苦难。石臼烧不烂、砸不坏,它始终和底层的农村百姓共命运,尽管历史已经翻开了新的一页,我不知道它是不是同样象征着一种朴素的品格,一种不屈的品格在催人奋进?

     (陈志平)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