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忘却的思念
【发布日期:2019-03-11】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
父亲去世二十年了。
七千三百个日夜,七千三百个思念。
在那个秋收冬种的季节,父亲突感身体不适,经本地医院确诊,是为恶疾,旋即往省城就医,那个春节父亲是在省城度过的,虽竭尽全力医治,然回天乏术,在细雨霏霏的春季,父亲还是走了。
父亲一生含辛茹苦,创业不辍,不事享受。爷爷姓徐因家贫娶不起媳妇遂入赘陈家,按习俗,新婚不久父亲便携母亲回徐家“顾公妈”。初来乍到,徐家只有一间房,白手起家,困难吓不住父亲,几年后父亲硬是与人合作盖起了“集体厝”。分得楼上楼下四间,外加一间厨房,稍微有家的样子。父亲并不满足,“志存高远”,卖猪的钱、卖粮食的钱,积攒到一定数目后,就徒步去常太山区披星戴月肩扛杉木(白天设关卡不让通行)回来,或者采购石料等建筑物资,一点一点,犹如春燕含泥一般。其时父亲患有严重的胃病,吃不下饭,常常是吃点“马糕”配开水,有一餐没一餐的。在父亲矢志不移的坚持下,七十年代初,一栋像样的“四目厅”终于落成了,此时积劳成疾的父亲却病倒了,最后不得不住院进行胃大部切除术。随着我们五个兄弟姐妹相继出生,父母亲身上的担子愈发沉重,母亲由于孩子的拖累,父亲不得不一个人起早贪黑的干活。江南的夏夜,蛙声如潮,月色似银,父亲借着月光割稻子,三更半夜的干,一二亩的稻子割完,东方刚露出鱼肚白。父亲一生不改劳动本色,在六十多岁时,还犁地耙田,回家时累的直喘气,吃不下饭,就蹲在那只他专用的“椅古”上一杯接一杯的喝茶。父亲一直坚持劳作到那个令人心酸的秋收冬种季节……父亲善良公道正派,说一不二,赢得好口碑。家长里短,邻里纠纷,往往会请父亲出面调解,均能得到解决。族里有户人家婆媳常闹矛盾,每当此时,其夫家和娘家人总到我家请父亲出面调解。父亲先听取双方意见,并不急于表态,而是端着抽水烟斗“吧嗒吧嗒”抽烟,分析症结所在,最后父亲一言九鼎,“结”被父亲一一打开,双方皆大欢喜,心服口服。乡人间的矛盾,碰到村里无法调解的,也请父亲出面,每能得到圆满解决,老支书赞曰父亲是卓有成效的做“双方的工作”。前些日子回老家,与村老主任餐叙,他说父亲“能解决问题”,还说父亲如还在,宗亲间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村里拆迁所产生的许多问题都有办法解决,同时赞扬父亲做人“到格”。——这代表乡人看法。
父亲对子女要求甚严,我们都很敬畏他,在父亲面前子女们丝毫不敢放肆。如果父亲喝茶时把茶杯用力放在茶盘上,说明父亲生气了,儿女们会给吓破胆。
父亲也有柔情时。八十年代中期我考上省城一所学校。当村支书把录取通知书送到我家时,父亲甭提多高兴,蹲在客厅大门后反复看了大半个钟头。榕城求学期间,曾收到父亲从邮局汇去的五元钱,这可是父亲省下的零用钱啊,拿着钱禁不住热泪盈眶。八六年初冬,三姐三姐夫因意外英年早逝,留下刚满周岁的外甥,白发人送黑发人,哀莫大于焉。不久竟意外地接到父亲平生唯一的一份来信,信用铅笔写,大意是:兵儿,在外吃饱穿暖,家里我们都好,不用担心。泪水早已模糊了视线,父亲啊父亲,您在遭受空前打击的情况下,想到的还是儿子,怕我过份担心家里,竟反过来安慰在外求学的儿子。这,诠释着什么叫父爱如山。
参加工作后,父亲来单位,都肩背着编织袋,里面装着土特产,我们促膝而谈,聊单位的事,谈村里新闻,中午一碗面条足矣,这是父亲的最爱。抽低价的陈香烟,劝他抽好点的,他说习惯了,其实是父亲节约惯了。
回想当年,快过年时,父亲早早地“备年”,提着篮子到邻村的合作社购买年货,父亲的“尾巴”——我照例跟着,当然有一分钱一颗糖果奖励。及至腊月二十六七年味愈发浓了,家家户户杀鸡宰羊,做红团,做豆腐,小村笼罩在烟雾缭绕中——好一幅乡村迎春图。盼啊盼,年三十终于姗姗来迟,年夜饭由父亲主厨,母亲烧火,焖豆腐、炝肉、卤面等在当时绝对称为美味佳肴一一端上桌,直把我们肚子撑得鼓鼓的。之后向父亲讨压岁钱,父亲有意卖关子,在孩子的再三催讨下,父亲终于把早已备好的压岁钱——每人一张崭新的一毛钱纸币给我们,拿着钱,我们冲出家门闹春去……如今父母恒已作古,那个心中的家何处寻?我本怀旧,便似有千般心绪,更与何人说?
父亲,您教育我们要孝敬长辈。在您走后的二十年,母亲就是我的天,一切以母亲为主,方方面面善待母亲。这一点我做到了,无愧于您的教诲。
几回回梦见您,父亲,醒来相思泪,仿佛您从未远行。您留下的好家风我会传承下去,教育好我的孩子,一如您教育我们那样。
(徐国斌)
|
荔林水乡 夜绽华光
毕业启航 共赴新程 湄职院举行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
荔城区北高镇 深入基层听民声 办好实事暖民心
古韵新声颂党恩 我市举行“迎七一”文化惠民专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