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济题诗
从将离临安时所作的《好事近》一词中,可以看出,黄公度对于此次丢官,虽不免心存怨悱,但总的来说还是坦然处之。词人并非无情,他即将起程返回莆田故乡,山遥遥水迢迢,预算归期,当是荔枝成熟的季节。邀几位朋友同品佳酿,叫侍儿歌舞助兴,那是何等的快乐! 据说,黄公度被罢官后,感叹国事日非,宦海浮沉,又值居于家乡的妻子遭瘟疫身亡。悲愤之余,他带着子女隐居于涵江鳌山村,他以雁鸟有不重婚之义,遂将其所居之处命名为“护雁顶”。他在“护雁顶”的西北处,建筑一屋,面积颇大,取名“逸叟林园” 。 并自撰楹联两副,其一是:“纵观三江口,有朝一日废墟成闹市;遍视九里洋,不多几时沧海变桑田。” 其二是:“道不拾遗,何须牧童坊士阁;海不扬波,岂容渔父闯人家。” 横批为“伯道之乐” 。两对联句脍炙人口,流传至今。 黄公度居莆期间,还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尤其是兴化军学的建设状况,特撰《重建兴化军学记》一文,详细记录了兴化军学的创办和发展历史,为后人留下珍贵的研究资料。 绍兴十九年(1149年),黄公度应涵江洋尾人李富之邀游览整修一新的圣墩顺济庙,并题诗一首:“枯木肇灵沧海东,参差宫殿崒晴空。平生不厌混巫媪,已死犹能效国功。万户牲醪无水旱,四时歌舞走儿童。传闻利泽至今在,千里危樯一信风。” 据考证,该庙在莆田涵江宁海镇,距湄洲岛约百里,系最早见诸文字的有封号的妈祖庙。《题顺济庙》是现存最早的歌颂妈祖的诗作。 据宋进士、仙游人廖鹏飞在《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中记载:“元佑丙寅(1086年)岁,墩上常有光气夜现,乡人莫知为何祥。有渔者就视,乃枯槎(即船板)……当夕遍梦墩旁之民曰:‘我湄洲神女,其枯槎实所凭,宜馆我于墩上。’父老异之,因为立庙,号曰圣墩。”这便是“枯槎圣显”的故事。 该诗的大意是:顺济庙因湄洲妈祖显灵而建,宫殿错落有致、高高耸立,在太阳下熠熠生辉。妈祖生前为巫医,不厌其烦地为民治病,死后又为国家立了许多功劳。妈祖防旱救涝,保佑年景丰收,受到百姓的奉祀。顺济庙前四时八节举行庙会,乐坏了喜欢热闹的孩子们。传说妈祖至今还为人类造福,庇佑海上往来的船只顺风顺水。《题顺济庙》启示后人,妈祖信仰和与之相关的民俗活动由来已久。
岭南任职
过后犹不解恨,以岭南荒恶之地谪之,令他担任肇庆府(今广东肇庆)通判,后兼摄南恩郡守,这时是绍兴十九年7月。此后约六七年时间里,黄公度均在岭南偏远之地担任小官吏。对此,黄公度傲然不屈,他既不怨天尤人,更不屈膝事奸,保持了正直文人的清高气节。 在岭南任职期间,黄公度居官清廉,勤政爱民,关心百姓疾苦,清理历年积案,免除苛捐杂税,革除民间陋俗,为当地群众做了不少好事、实事,政绩斐然。尤其是在南恩这个地方兴教育,办学校,培养人才,史书赞曰:“南恩自唐贞观置郡,是始有登第者。”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10月22日,恶贯满盈的奸臣秦桧病死。次年正月,一头疏发、满身伤病的黄公度被召回朝廷,任左朝奉郎。一天,高宗皇帝召见黄公度问以政事,黄答:“请皇帝总揽朝纲,使风俗纯厚。” 受到了高宗的赞赏并采纳。 高宗还问道:“你在肇庆待了很久,可知岭南一带有何弊政?” 黄公度答:“民弊多矣。广南东西路有几个小郡,如贵(今广西贵县)、新(今广东新兴)、南恩(今广东阳江)等地,有达十几年不委派长官的,代理大都苟且混日子,郡政废弛。有的地方即使派来了长官,不过一年半载就卸任而去,朝廷只好另派新官,弄得地方疲于迎送,民受其害。” 高宗问:“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公度答:“据臣观察,大概因为官缺归政事堂掌握,想干的不给,给的不干。” 高宗赏识黄公度的忠耿,就说:“如果拨归吏部来管,恐怕就不会出现这种弊病了。”于是当即下诏,封黄公度为吏部考功员外郎,专门负责此事。
英年早逝
时朝野上下“闻者皆以所蕴未究为惜” ,都说“以公度之才识,造福国家,当有一番成就” 。噩耗传到黄公度贬谪之地的岭南,“邦人像而祠之” ,朝廷赠二品正奉大夫,葬于莆田枫莲山,此山故名状元山。 虽然,黄公度在宋代状元之中官职较低,仕途不达,《宋史》无传。但他诗文词赋兼备,着有《汉书镌误》 《知稼翁集》十一卷、《知稼翁词》一卷传世。《四库全书》收录《知稼翁集》二卷,《知稼翁词》一卷;《全宋词》收其词十五首。 邑人、宰相陈俊卿称其文“典重温雅,如其为人” ;其诗“格律森严,兴寄深远” ,“自成一家” ;并说他“以文章魁多士,有盛名于时,胸中洒落,议论宏壮” 。清人陈廷焯对其词也推崇备至,说是“气和韵雅,得味外味;人品既高,词理亦胜” 。 宋人洪迈在《黄考功知稼翁集序》中亦给予很高的评价:“莆田黄公师宪,名声最卓而财至尚书郎,寿不满半百,梦幻覆手,天殱此良,大车云徂,出门折轴。人到于今伤之” ;“坎壈推揠,无复有为” ;“公既以词赋压英躔,故于诗尤精,大抵铿锵蹈厉,发越沈郁,精深而不浮于巧,平澹而不近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诗词充满了爱国主义的情怀,如《悲秋》云:“万里西风入晚扉,高斋怅望独移时。迢迢别浦帆双去,漠漠平芜天四垂。雨意欲晴山鸟乐,寒声初到井梧知。丈夫感慨关时事,不学楚人儿女悲。” 又如《和龚实之(茂良)闻虏人败盟》云:“请缨未系单于颈,置火须然董卓脐。列郡奔驰喧羽檄,圣朝哀痛下芝泥。盟寒关陇无来使,春晚江淮有战鼙。十载枕边忧国泪,不堪幽梦破晨鸡。”(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