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副刊 > 城事
筷 子
【发布日期:2018-08-04】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刘建成】
  筷子,祖先世代传承下来的一种饮食工具,有着3千多年的历史。筷子起源的故事一个个全都反映华夏炎黄子孙的聪明才智。筷子有多长?司空见惯,习以为常,懒得测量。不过,古书上记载:筷子标准长度是7寸6分,体现了人的“七情六欲”。真的吗?我好奇拿出老伴平时量体裁衣时用的布尺,把自家厨房筷筒里的筷子抽出来量一量,有种长的筷子是7寸2分,还有种短的筷子只有6寸6分。哎呀!咱们厂家怎么违背了古人的要求?或许叫做创新?
  幼年,说不准什么时候开始用筷子,从喂食到自食,无疑是成长的一大飞跃。用右手拿捏筷子夹饭菜,是经过母亲多次调教的。上辈人对筷子的使用非常严格。如何拿捏筷子?如何安放筷子?体现着一种文明礼仪。大伙儿一起用餐,什么时候动筷子?都能看出一个人的教养程度。使用筷子,竟有如此多的“清规戒律”?
  其实,右手拿捏筷子,体现着物理学的杠杆平衡原理。乡下当年,常常用根筷子,扎个烤地瓜或者烤芋头,提到门外津津有味地吃着。还没吃到一半,不小心掉到地板上,即刻被围在身旁的小猪叼走。一只筷子欠稳当,一双筷子夹食物就稳定多啦。何况,“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折不断。”捆绑起来,百折不挠。
  学生时代,上山砍柴,自备干粮,偶尔忘了携带筷子。我们找根笔直的小树枝,用刀子削了双一样长的小木棍当筷子,用完了舍不得扔掉,神秘兮兮地藏在一块礁石下备用。上个世纪70年代,我在榜头坝下学校任教。跟随着曾经在石苍老山工作过的老严,乘车到达钟山后,翻山越岭,徒步跋涉。老山百姓,家家户户都成了筷子加工厂。他们将山上砍下的竹子,锯成了一个个小圆筒,而后劈成一根根方形状。我闻到了竹片的清香,体验到山区百姓制作筷子的辛劳。告别老山时,好客的老山百姓送了好几把筷子,捆绑得扎扎实实的,活像一个方柱体。那一根根筷子,上方近似方柱,下方近似圆柱,尾端渐渐趋于尖状。
  筷子,是直接传递食品味道的媒介。用筷子沾了沾汤汁,让舌尖尝一尝,是苦是甜,是酸是辣,是咸是淡,舌尖即刻转告大脑。筷子,用途不同,长短各异。油炸油条的筷子,至少有2尺多长。那是双一半被手捏黑另一半是被油炸黑的筷子。小时候,站在叫卖麦芽糖担子旁,望着那双短小的搅动麦芽糖的筷子,垂涎欲滴。
  筷子的原料多种多样,竹制的,木制的,硬塑的,铝制的,骨制的……我至今使用的还是竹筷,廉价,环保。筷子的品种,无疑反映了家庭生活的质量。我不喜欢上漆的筷子,闻起来有种怪味。我喜欢纯天然的,竹制的,木制的,也不必作多余的雕饰。筷子,有的雕刻着花鸟,有的刻上了古诗句,显得质朴雅致,富有文化品位。还有的金属筷子,筷头凸起部分钻了个小孔,穿上了条小项链,将两根筷子紧紧拴在一起,不易颠倒,不易丢失。分寸之处,反映着典雅的筷子文化。我从来没见过象牙筷子,听说可以检测其食品是否有毒。网上得知,毛主席用餐时喜欢用竹筷,还交代身边的同志说:“今后无论是待客还是自家吃饭,一律用竹筷!”可见领袖的平民本色和节俭作风。
  崭新的筷子,放在碗橱的抽屉里备用,正使用的筷子,则挂在饭桌上方的筷筒里。而整天曝晒在光天化日之下的筷子,则是冬至到来之前,家家户户晒在簸箕里的粿子粉,时不时就有家人举起筷子,在粿子粉里搅出许许多多不规则的同心圆沟壑,让粿子粉尽快地晒干储存。筷子,还有许多其他的用途。曾记否?小学低年级老师上数学课,带来一大把的筷子进教室,当做教具摆弄。有趣的是,筷子作为现成的简便鼓槌,敲打着大小碗碟或者大小茶杯的边沿,发出“叮咚叮咚”不同的高低音,演奏出简单的儿童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轻快,活泼,悦耳,动听。初中时光,寄宿在校。从家里多带了双筷子。有时就把筷子截断、削尖,自制竹钉,钉在墙上,挂毛巾,挂衣服,挂书包,不易掉落,不会生锈。筷子作用多多,谁人不知?
  人们常说,一双筷子代表着一个人,多了双筷子就多了个人。时下,筷子并不紧缺,餐馆里的筷子洗净、烘干、包装,但我不赞成一次性的筷子,那是森林资源的莫大浪费!筷子,我们终生的好朋友!古时用,现在用,将来还是要用的。如今夕阳西下,“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要是远离了筷子,靠别人喂食了,那是一种什么情景呢?待到自己无法动筷子了,生命差不多就走到了尽头……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