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副刊 > 城事
老秤的故事
【发布日期:2018-07-14】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蔡柔远】
  在我们老家巷道的墙边,挂着两把老秤,一把“量秤”(大秤),可称150斤;一把“秤仔”(小秤),也能称30斤。大秤和小秤的秤砣,是用青花石凿而成的葫芦状,非常光滑精致。乌木的秤杆上,点缀着铜质的秤星,手工精巧,极为准确,用它来称东西分毫不差。听祖母说,我们的大宅院是1853年建成的,老祖宗为了方便子孙买卖东西,“入火”前,就备好了这两把古称,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两把老秤,属大宅院里的公共财产,谁都可以拿用,但任何人都必须爱惜它。
  秤杆,在我们老家有一个美誉,人们管秤杆叫“公道人”。在“公道人”面前,买卖人所出的价钱,可以随便出,或随便加价,或随便砍价,但再怎么讨价还价,斤两多少就是多少,来不得半点虚假,否则,“公道人”是不会答应的,
  过去,人们常用半斤和八两,来形容两个不同事物的相同“数量”。其中有它的一个小故事:原来我们祖先使用的秤是十六两为一斤,所以半斤和八两就是一个“等量关系”。那么老祖宗为什么定十六两为一斤呢?是他们不聪明吗?传说我们的先人在观察天象时,天上有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再加上旁边的“福、禄、寿”三星,正好是十六星。后来,北斗七星的星主亡了,南斗六星的星主生了,福、禄、寿三星分别主一个人一生的福、禄、寿。他们在天上看着人类的一切。所以人们常说,人在做,天在看。做买卖的人,如果称东西短斤少两,都要受到老天爷的惩罚:卖东西少给人家一两,福星就减这个人的“福”;少给人家二两,禄星就给这个人减“禄”;少给人家三两,寿星就给这个人减“寿”,以使人们诚实守信。
  小时候,在我的记忆中,用秤的频率非常高。每次母亲从山里挑柴回来,就叫我去拿大秤过来,看看今天挑多少斤,明天挑去卖能赚多少钱;每天走村穿巷的小商小贩卖东西,村民买到东西后,都要搬出秤杆子检验一下有没有短斤少两,这才放心。在我的记忆中,当时的生意人几乎没有短斤少两的现象发生。那个时候,尽管大家的生活并不富裕,但民风民俗还是非常淳朴的。
  改革开放前,老家的那两杆老秤也经常用它作衡量物品的重量。有时生产队会分发大麦、小麦、稻谷、番薯、花生、黄豆,甚至稻草、麦秆等,都派上用场。
  如今家中的两杆秤,静静地插在墙边秤架上几十年了,作为既简单又原始的衡器,它虽然不长,却把腰杆挺得直直的,无论何时何地,对待任何人都能实事求是,不偏不倚地展现出“公道人”的气质,并折射出中华民族的公平和正义,聪明和才智。天地间有杆秤,它象征公平与公正,也是天地良心的标尺。这两把老秤经历了清朝、民国,直至今天,可谓饱经风霜,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见证了世间的沧桑,也见证了人间的喜庆与吉祥。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