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副刊 > 城事
自行车情结
【发布日期:2018-04-07】 【来源:本站】 【阅读:次】【作者:蔡柔远】
  说起自行车,对现在的孩子来说,并不稀奇,有的年轻人还认为,骑自行车上路,那是“老土”,而对我们中老年的朋友来说,也许是一种情结。每每提到自行车自然会勾起一串串挥之不去的记忆。
  记得我第一次接触自行车是七八岁的那年春节,村里有几个十几岁的青少年,以每个钟点一毛钱租金,到梧塘街一个名叫阿越的“脚车店”,租来一辆半新半旧的自行车,在我们大宅院里轮流兜风:凡是凑钱租车的人,每人骑车兜几圈,不会骑车的人也有人帮你学……那个时候,我心里痒痒的,心想:要是我有一辆自行车,而且又会骑,哪怕不吃不喝,我都要骑它到涵江、城里去,再远的路,也不再漫长。不过那只是幻想而已。
  小学毕业后,我考上了中学,一年四季每天都是光着脚丫,步行到离家五六里地的梧塘——莆田第七中学去读书,从家里到学校,不是田埂路,就是砂石路,确实没有一条好路。从小穷惯了,上学下学步行也不觉得怎么难受,有时还自我安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总有一天,我会……到了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林外村有一个同年段的同学,他家海外亲属回国,买了一辆自行车给他做读书的交通工具。每天上下学,都会看他骑着自行车,从我们身边疾速冲过,而且双手交叉在胸前,动作像杂技演员一样娴熟,令人刮目相看谁见了谁都羡慕。
  去年回到老家,我特地拜会了曾经在昆明老厂工作过的两位好朋友俞文芳和李文飞。席间,他们突然提到47年前在山西大同柴油机厂实习的一件往事:一个星期六的晚上,我们出去散步,老俞突然提出,明天咱们去云冈石窟,那里有一尊石像闻名海内外,咱们看看去,怎么样?“好啊!”我第一个表示赞成。不过云冈石窟离厂区还有十来公里路,老李说,咱们就骑自行车去吧,一路上还可以看风景……我急忙说:“糟糕!我还不会骑自行车呢”!老俞说:“那还不容易,我们负责教你,你那么高的个子,即使骑不稳,两只脚往地上一踮,保你平安无事”。当天晚上,我借了一辆自行车,并且在一个篮球场上练了起来。老俞扶车头,老李把后座,一圈又一圈的转着,累得他们大汗淋漓。渐渐的,我能掌握方向,还能自如地往前骑行,过会儿,一扭头发现后边没人,我一紧张就摔倒了。他们却在不远处哈哈大笑……大概只花二十来分钟,我还真的就会骑自行车了。这天晚上,我高兴得彻夜难眠。此后,我的性格开始变得自信了起来。
  第二天一早,我们高高兴兴地向着目的地进发。老俞说:“为了保险起见,文飞在前,柔远在中间,我在后面,大家可以有个照应……”一路上,我们几乎没有见到行人。回程时,大家都在埋怨:云冈石窟除了我们仨人,鬼都没有见到一个……话还没说完,迎面来了一个赶马车的老汉,我一看前面的马车,本来想往路边避一避,由于极度慌张,自行车偏偏朝着马车冲去,那匹枣红马一惊慌,高高地举起两只前脚,“吁吁吁”地叫了两声,赶车的老汉马上跳下车来,用自己的身躯挡住下坡的马车。下滑的马车停住,我赶快把自行车拖到路边。那位朴实的赶车老汉,操着浓重的山西口音不停地问:“没事吧!没事吧”!惊魂未定的我,也没有说一声“对不起”,赶快就跑。老汉见我还能跑,便自言自语地说:“没事就好”。至今,在我的脑海里还印记着那位头扎白毛巾,身着破旧棉衣旧棉裤、脚穿黑布鞋的五十多岁的朴实而又善良的北方老汉。
  1974年,调到广东以后,我省食俭用,不到半年就买了一辆朝思暮想的自行车。晚饭后,我经常骑车到郊外去消遣。星期天有时也会带小孩出去玩耍,顺便买一些新鲜而又便宜的海鲜或果蔬。回想起来,那个时候,尽管手头并不宽裕,但日子过得是多么的惬意啊!
  现在日子好过了,绝大多数家庭先后买起了摩托车、电动车或小汽车,每条街巷几乎未能看到自行车,如果有的话,包括我在内,也只是极少数五六十岁以上的骑车老汉。因为他们曾经与自行车结下不了情。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