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首次空间交会对接为建立空间站奠定基础
【发布日期:2011-11-01】 【来源:】 【阅读:次】【作者:】
据新华社电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30日说,一旦掌握交会对接技术,中国就具备了建设空间站的基本技术和能力,“这为开展更大规模的航天活动提供了可能性”。 中国将于11月初发射神舟八号无人飞船并实施中国航天史上首次空间交会对接。周建平在神舟八号飞船发射前夕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交会对接技术的掌握将为中国建设空间站、进行深空探测奠定关键技术基础。 中国目前已掌握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和空间出舱技术。2008年,一名中国航天员身穿中国自行研制的舱外航天服实施了首次空间出舱活动。 神舟八号飞船将与9月底发射的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雏形-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无人交会对接,并在明年与神舟九号和十号飞船进行无人或有人的交会对接试验。 周建平说,空间科学研究、开发空间资源等活动都是一个长期过程,离不开空间站平台。载人飞船只是天地往返的运输工具,飞行时间短,有效载荷重量小,而空间站规模可以比较大,在轨运行时间长,是保证人类空间活动的最有效的空间设施。 “交会对接使运输工具和平台得以联接在一起,不仅能把人送进空间站,还可以用于货物补给和空间站建造。”他说,更远的航天活动比如登月、访问火星,使用交会对接技术则可以实现方案优化、提高效率、降低风险和难度。 然而,交会对接是国际公认的空间技术难题。在近地轨道上高速运动的两个飞行器,要准确测量相互距离和位置,最终严丝合缝地联接在一起,涉及大量极其复杂的技术。国际上的空间交会对接实践已有300多次,大多数都不顺利。 “航天是高风险的事业。我们必须尽量设想各种意外情况并制定应对措施。”周建平说。 为使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处于同一个轨道面,保证交会对接的实施,火箭发射入轨的精度要求比过去提高了三到五倍。此外,周建平说,交会过程对测量、控制提出了很高要求,不仅要保证“看得见、找得到”的精度,还要充分利用航天器轨道特点寻找“能量消耗最少、最优化的控制算法”。 他说,两个航天器靠近后能不能“接得上”,从接触、捕获、缓冲到最终对接上,对接机构是难点。 |
荔林水乡 夜绽华光
毕业启航 共赴新程 湄职院举行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
荔城区北高镇 深入基层听民声 办好实事暖民心
古韵新声颂党恩 我市举行“迎七一”文化惠民专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