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妻都是八零后,对于传统文化,知之不多。比方说端午节的粽子,以前都在超市里购买,既方便有省心。自从有了小孩以后,每次教儿子朗诵书中的童谣:端午节包粽子,擦艾叶挂菖蒲。儿子一脸茫然,不知童谣所指。我和妻都想体验一下包粽子的过程,苦于无人指导,也只是空想而已。直到有一次,岳母来我家过端午节,岳母要亲自动手包粽子,我和妻都很高兴,按照岳母所说,准备了包粽子的材料。 首先是包粽子的箬叶,箬叶要当年长出来的新叶,颜色多为黄绿色,拿着手里柔软。箬叶买回来以后,先清洗干净,再用开水泡软,这样,包的时候就容易破裂了。在泡的时候,滴上几滴食用油,这样做的目的煮熟的糯米不会粘在箬叶上。糯米用清水洗净,滗干水分,同样也是要滴上几滴食用油。材料准备就绪后,就可以着手包了。箬叶有正反面,刚开始妻总分辨不清楚。岳母指点迷津,主要是看箬叶中间的那根筋,突出的是反面,凹下去的则是正面。掌握了这个窍门,妻再也不会弄错了。只见岳母手持一张箬叶,把箬叶中间对折,做成一个漏斗状,往里面填糯米,可用筷子塞实,使之底部棱角丰满。如果有馅料,可放置于中间。填满整个漏斗,接下来,用上端的箬叶盖下来,紧紧的包裹起来,这样,两边的棱角就出现了。随之,拿棕榈绳绑牢,一个粽子就大功告成了。 妻在一旁目不转睛盯着岳母的手,也迫不及待拿来一张箬叶,边看边学,开先几个动作都还可以,可等填满了糯米,把多余的箬叶盖上后,两边的棱角边却还漏下米粒。又是顾此失彼,整个粽子散架了。岳母指出了结症之所在,就是箬叶的边角没有完全包裹住,导致这样漏米现象。糯米充填得太满了,容易漏米;填不满,又造成棱角凹瘪,不饱满,模样也很是难看。如果把边角的箬叶顺势卷进去,这样,两边的棱角就不会出现漏米现象。 妻按岳母的方法终于包好了一个。岳母拿着手里,仔细检查,点头通过,算是勉强合格。妻高兴得把她自己亲手包的粽子双手捧到我的面前,我竖起了大拇指。一旁的儿子看见,急不可待的从妻手里夺过粽子,左瞧右看,张口小嘴就要吃起来。我和妻赶忙阻挠。告诉儿子说,要下锅煮熟才能吃的。 等粽子包好后,就可以投入高压锅里去煮。小火煮上五十分钟后,也不要急着打开,这样再高压锅里焖上个把小时,才可以打开锅盖。新鲜的箬叶经过蒸煮,清香扑鼻,同时也把香味渗透进糯米当中。 等锅里的粽子凉透了,我解开粽子的棕榈绑绳,轻轻剥开箬叶,一股淡淡的清香直抵肺腑。我把粽子送到儿子的手上,儿子咬了一口,欢快地蹦跳起来,大声背诵那首刚学会的童谣: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