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7年至今年,整整40年,正是全国恢复高考的40年,期间,我家三代人先后有37人参加高考,21人考入不同的大学,16人多次参考却屡屡落榜。可以说,我们这样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因为高考而辉煌,又因高考而悲伤。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份独特的“高考情结”。 1977年秋天,父亲正在单位参加“炼铁状元”的评选活动,车间领导将他拉到一边,言道:“刚接到通知,从今年起,正式恢复高考。” 据父亲所述,他当时听到这个消息时,一下子怔住了,眼睛睁得大大的,嘴巴长时间没有合上。接着,父亲一把拉住了那位领导的手,深深鞠了一躬,冲出会议室,朝宿舍奔去。领导在后面喊:“喂,你可是十佳炼铁状元啊,快来宣读材料……”父亲却置之不理。 到了宿舍,父亲向同事们高声宣布恢复高考的消息。几十号人一下子炸了锅,跳着,唱着,拥抱着,哭着……当时,父亲有五位同事定于年底结婚,闻听恢复高考的消息,早把结婚之事抛到了九霄云外,聚在那盏煤油灯下,捧书而读。尽管距离高考仅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但他们只争朝夕,意气风发。 在我家里,不但父亲雄心勃勃,叔叔和姑姑们同样彻夜苦读。他们知道,不管结果如何,都要放手一搏,否则,将是终生遗憾。 1977年12月10日,父亲和同事、姑姑、叔叔们走进了考场。然而,大家统统落榜了。那年,全国各地有570多万人报名高考,最终录取了27万人。落榜之后,父亲和叔叔、姑姑们满心遗憾,却并不失落,他们聚在一起,作出一个约定:明年继续考! 谁知,在连续三年的高考中,我们家没一个考上的。父亲和大多数兄弟姐妹不得不放弃高考,努力工作,精心务农,全力资助年龄最小的四姑姑参加高考。四姑姑没有让大家失望,于1985年考上了重庆大学。 和我同龄的大表哥,从1988年第一次参加高考,直到1993年,前后考了六次,始终无法叩开大学的校门。成绩最好的一次,与分数线只差三分。终于,大表哥含泪回到了乡下老家,拿起了锄头,面朝黄土背朝天。 四年之后的1998年,我参加高考。坦率地说,当时对于高考这座“独木桥”的认识比父辈们宽泛了许多。考不上大学,还可以参加自学考试,可以读中专、技校。所以,当我落榜之后,并未有多少失落,于当年年底穿上了军装,退伍后参加自学考试,苦学三年,取得了专科和本科学历。当我将好消息告诉家中长辈们时,他们自是欣慰无比。 当年的大表哥连考多年,终和大学无缘,但他的两个儿子却很争气。2013年,大儿子考入南开大学,2016年,小儿子考入了清华大学。我们和他开玩笑:“这叫做‘高考智商转移’,下一代替你实现了梦想!”谁知,他的两个儿子却没有多少欣喜,不约而同地说:“但愿不要毕业即失业!” 漫漫四十年,悠悠三代人。随着时代的发展,关于高考的理解与感悟在不断地刷新,有过波折,也有过争论,更有过无尽的犹豫与彷徨。然而,纵观四十年的社会发展,高考仍旧是一种成本最低、效率也最高的人才选拔方式。只是,“一考定终身”的观念似乎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进入了历史,因为,我们拥有无数的成才渠道,只要有梦想,就志气,想学习,善于学习,我们一定能成长、成才、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