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副刊 > 城事
柴火灶
【发布日期:2017-05-20】 【来源:】 【阅读:次】【作者:黄鸿彬】
在乡下,柴火灶我们习惯叫土灶,它是普通的,也是重要的厨具之一。
  如今,土灶很少用了,毕竟煤炉、电磁炉、燃气灶等用起来要比土灶方便得多。尤其是电磁炉、电炒锅、电高压锅,因其使用便捷而备受人们欢迎。即便如此,乡下家家户户几乎都建造有土灶。不过,现在的土灶建得精致而漂亮。以前的土灶,大多是用“土格”或砖头建就,外面抹上石灰了事。而现在的土灶,几乎都是用红砖砌就,外面贴上瓷砖,或石板,美观耐用。以前的土灶大多是双眼联灶,甚至三眼联灶,而现在几乎是单眼灶的。
  我们村是1985年才通电的,电力不稳,时常停电。电价也比较高,电器少,也不普及。因此,当时的电仅用于照明。大多家庭也是用低功率的白炽灯。当时,家家烧水、做饭等都是用土灶。
  那时候,挣钱的门径少,外出打工的较少,偶有外出,也靠干苦力挣点钱。好多家庭都种植庄稼、喂养牛羊养鸡鸭等维持生计。那时,几乎每家都建两个单眼灶,或双眼联灶,即两个单眼灶联建,使用起来更方便。其中,一个灶专门用以烧猪食等,另一个专以做饭。灶台的前头,或双眼联灶的中间,还会留个小眼,放一个汤罐,专门用以温水,方便使用。
  土灶使用的燃料一般是干野草、农作物的茎藤、树叶、木柴等。小时候,大人们忙于干农活,做饭时,小孩子一般负责烧火。如果,燃料比较干还好,要是遇到阴雨天,燃料湿润,燃烧不易,浓烟重,会被呛得难受,往往是泪水横流。烧火时,手还易粘上草木灰,往往顾不上去擦眼泪,会弄成花猫脸。有时候,草塞得太多,直冒烟,却不燃烧,得使劲拉风柜,有时瞬间燃起,火舌从灶门喷出,冷不防就会烧焦额头前面的头发。烧火,看似简单,掌握好火候却并容易。炒菜时得用旺火,速战速决,做出来的才鲜而脆;倘若是文火,烧出的菜过烂,易发黄,不好吃;煎鱼,则宜用文火,尤其是要注意掌握燃料的量,利用好余温,做出来的鱼入味,黄而不焦,味美!总的来说,烧火时,草不宜一次性放得太多,否则,火烧得不旺,无法充分利用热能,不易烧熟饭不说,还浪费草呢?当时,除了一日三餐用草之外,煮猪食等也得用草,草都不够用呢!为此,每年秋季都要到山上“翻草”,晒干,贮藏备用呢。
  每当烧完饭之后,我们小孩都会找几个较小的红薯或洋芋,埋在草木灰里烧焐。太大的,不易熟透,难吃。而这些通过烧焐的,外表咋看黑乎乎的,但扒开表皮,却有一股清香味扑鼻而来。吃起来特别可口,可谓百吃不厌。
  土灶,烧出的灰烬——草木灰,那可是天然的肥料,富含氧化钾、二氧化硅、氧化钙等,在农业生产上主要作为钾肥施用,它还具有防寒、杀菌消毒、抑制病虫害发生、促进作物茎秆健壮和增强作物抗逆性等多方面作用。因此,家家户户都会把草木灰收集起来,有的特地在屋里用“土格”围出一角专门用以堆放。每到播种花生、大豆,插播番薯、水稻时,都要用到它。这可为农家种植农作物节省一笔购买钾肥的钱哦。
  土灶,充分利用野草、农作物茎藤等作燃料,做到了物尽其用,可以节约一笔做饭所需燃料的费用;燃烧之后的灰烬——草木灰又用以施肥,可谓反哺田地,良性循环。只是现在,土灶用少了,田地里清理出的野草、以及农作物收成之后的茎藤大多废弃不用,怪可惜的!若焚烧,还污染空气呢!
  如今,每每看到路边、山上杂草丛生,树木落叶堆积厚厚的一层,我就会不由得想起过去使用土灶的日子。那袅袅炊烟,就是无声的呼唤,该归家吃饭啦!那袅袅炊烟,氤氲在心头,有种暖暖的感觉。
  如今,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建了新房,厨房里,摆上了现代的电器厨具,如电磁炉、微波炉、燃气灶、电高压锅等,但依旧都会搭建起一个漂亮的土灶。这土灶,往往只到蒸煮较多的食物时才用。如,做豆腐时,煮豆浆;过年过节时,蒸红团;办酒席,大宴亲朋做大锅饭时。其实,上了年纪的老一辈,还是喜欢用土灶。他们以为用土灶煮出来的食物,会更入味,更好吃。或许,草木有灵性,其燃烧所散发出的气息自会渗入食物,影响到食物的味道呢!
  其实,妻子就喜欢吃老娘做的鱼肉。说是用土灶煎煮的,好!别有风味。她常常会把一些老娘做的食物分享给邻里好友,还强调说是老娘做的,尝尝看味道怎么样。
  我也喜欢吃土灶做出的食物,不单单吃,想想都有种亲切感。脑海里都会浮现母亲、奶奶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都会不由得想起小时候狼吞虎咽、吃得额头冒汗的日子。
  土灶,一种乡土的情结。每当我漫步城市,在一些饭馆外,会见到土灶等的摆设装饰,明知那是广告,却仍有种亲切感,都会不由得驻足,有种如家的感觉,脑海里映现出乡下人家的淳朴、亲切与温馨的画面。
  土灶,在我们成长中烙上印记,一种无法抹不去的记忆。即使现在很少用它,但从故乡走出来的人,仍会不由得想起它,就像总会想起在家乡的亲人一样。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