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播出可谓掀起了一大波追剧热潮,剧情谈论充斥着大街小巷,随处可闻的是“贪污两亿多”“达康书记”等字眼。网络空间更是火爆,都在猜测达康书记最后可能受贿,《人民的名义》小说也是脱销,甚至一男子喝醉砍伤警察嘴里都喊着“我认识达康书记”,不亚于当年的“我爸是李刚”? 众所周知,《人民的名义》是由最高人民检察院联手众多影业公司制作的当代检察题材反腐电视剧,旨在弘扬正义、打击贪腐。为了吸引观众,在剧情、选角、场景上可谓下了狠功夫,最终拿出了成功作品。揆诸现实,《人民的名义》突然间的爆红,不由引笔者深深担忧,照此下去是否会成为“现象级”的写照?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保持高压态势打击贪腐,上“打老虎”,下“拍苍蝇”,从上到下政治生态环境得到有效净化,反腐败的伟大斗争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在此大环境之下,反腐题材片应运而生,《打铁还需自身硬》受到圈内党员干部的好评,《人民的名义》广受追捧可谓理所当然,表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事实胜于雄辩。由于诸多原因,近十多年来打开电视,除了打情骂俏挑逗道德的综艺娱乐节目之外,就是各种宫廷剧、神剧、婆婆妈妈剧,反映现实社会生活尤其是“政治生态”的影视作品一律被视为“敏感创作”,以精彩反腐大剧为背景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作品寥寥无几,甚至踪迹全无,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显而易见,《人民的名义》是开创性的反腐题材政治性电视剧,被英国BBC评为中国版“纸牌屋”,不仅填补了休闲娱乐的需要,而且满足国人对官场运转的猎奇心理,但满足之后又当如何?如果仅仅当作ー种娱乐消遣,又怎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浓厚艺术感染的氛围呢?更谈不上“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价值。 一部作品的寿命取决于其开创性、启发性和实用性,四大名着之所以为经典,正因其内容有价值,或映照现实或写照历史;思想有内涵,或训诫后世或启发思维。而《人民的名义》则映照官场百态,写照阶段反腐历史,训诫官员干部,启发为官哲理,已具备成为经典的条件,但要成为经典还不够。 时下快餐式的电视剧一部接一部的“火”,当影视下架退热时,何人又能保持正义的悸动,感受纪检监察的巨大压力? 作为一部传递正义的教育片,在吸引群众眼球时,更应该侧重于思想引导,超脱“商业模式”才是持续传播正能量的途径。把影片内容、思想作为论点,把现实事例作为论据,引发舆论热潮,响应反腐大势,方能让《人民的名义》不只是一部电视剧,而是一部值得考究的历史剧。 在中央反腐力度推动下,现实反腐的这座“富矿”为反腐剧诞出精品提供充足营养,《人民的名义》就是典范。让反腐剧在给观众带来艺术魅力的同时更充满正能量,这既是国家廉政建设的需要,也彰显出反腐的勇气和信心,更反映出人民群众对取得反腐的最后胜利充满自信。 开弓没有回头箭,反腐没有休止符。期待着《人民的名义》第二部,更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负众望早日问世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