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副刊 > 城事
几封家书
【发布日期:2017-04-15】 【来源:】 【阅读:次】【作者:陈秀丽】
这是几封写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书信,时隔二十五年,在时光雕琢下信纸已泛黄,然而它们却是我心中历久弥香的珍宝。
  那一年,我们兄妹几个或因求学或因就业,就好像羽翼渐丰的雏鸟,一个个抖抖翅膀飞离了巢,原本朝夕相处的时光就这样被打破。在那段充实而忙碌的日子里,收到三个哥哥的书信是我学习之余最快乐的事情。
  大哥的信很是正规,从称呼到祝辞,规范得可以作为书信标准写法范例:字迹总是很工整,好像是在写一份报告;“你好”,是必不可少的;末了,也必定要加上“余言后叙”,还要很郑重地写下署名和日期:哥,某某,某年某月某日。面对这么规范的家书,我曾猜想,初小毕业就辍学的大哥为了写好信,大概专门请教过高人吧!也许是因为早早地离开学校,能更加懂得读书的重要性,所以,每一封信里大哥都会这样叮嘱我:“好好学习,你将来是要当老师的。”
  除此之外,我的生活费用、家里的事、父母的身体、妹妹的成绩以及他自己的近况,大哥都会一一提及。“家里都好吧。你有回去要多教教妹妹,让她也考个中专什么的,将来能有个好工作。更要多劝劝父母亲,不要太不顾惜身体,田里的活少干点,重活不要再干了,现在孩子们都长大了,可以轻松些了。告诉他们我一切都好。”为了证明他在外真的一切都好,大哥会时常寄来照片,那时的大哥又黑又瘦,但清瘦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一个人在外面,要吃好穿暖,好好照顾自己。钱的事不要担心……”,这是在信中经常出现的一段话。每当看到这里,我总会不由自主地鼻子一酸,不知道在外奔波的大哥,是否也这样对自己说过,他会不会像体贴父母、照顾弟妹那样体贴自己、照顾自己?
  五兄妹中,二哥的资质最高,加上大哥早早辍学,二哥就成了全家人重点培养对象。他也果然不负众望,一直都是以“老师眼中的好学生、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同学心中的好榜样”的形象存在。他不但成绩优异,而且无师自通地多才多艺:写得一手好字,会弹吉他会水墨画,乒乓球也打得好。当年我觉得最期盼的事情,莫过于过年时在二哥帮邻居们写春联的时候,我能在旁边打打下手。“江山千古秀,天地一家春”,道尽了春的辽阔和蓬勃,这是二哥写得最多的一副对联,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对春联。在二哥那苍劲潇洒的笔迹中,我对一夜之间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多了无数绮丽的遐想。二哥也喜欢画竹、画兰,寥寥数笔,就能勾勒出一个清幽世界。我还记得二哥曾画过一幅《夕照》,上附题词: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这幅画作让我早早的就明白:越是在无奈怅惘的时候,越要学会以豁达心境换个角度看世界。
  但也许是因为大学生活忙,二哥写来的信是最少的。在这为数不多的信件里,会时常夹着五元或十元钱,这在当时简直就是一笔巨款。我知道,这是二哥把自己的生活费节省下来转给我的,但他又反复叮嘱我不要乱花钱,回家的话,买点好吃的给妹妹带回去。此外,如果在学校举行的比赛中获了奖,二哥都会在信里告诉我,什么乒乓球冠军啦、书法一等奖啦,又拿到奖学金啦等等,这绝对在让我们分享喜悦的同时,也激励我扎实地学点东西。他常常这样写道:“父母亲很不容易,大哥和弟弟在外挣钱也辛苦。他们就盼着咱俩和小妹读好书,将来能有出息。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不要让他们失望。”直至今日,我们几兄妹仍这样相互鼓励着,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说实在的,当时最盼望的就是三哥的信,因为他的信里常常会夹着几十或上百元不等的钱,但这些钱不是给我花的,而是让我带回家交给母亲统筹安排,补贴家用。可别小瞧这些钱,这在当年真的能够做很多事情,家里的米缸又见底了、收电费的又上门了、赊杂货店的账快到期了等等,都指着这些钱解决呢!我后来才知道,作为合同工,那时三哥的工资很低,而且每半年才领一次,而寄来的这些钱都是三哥的加班补贴费。因为深知家里的困难时常处于燃眉的状态,所以每次一领到加班费,三哥就把钱夹在信纸里一起寄过来。捉襟见肘的日子早已过去了,但那些夹在书信中的五块钱、十块钱的样子,还时不时地在我眼前晃动。我不知道为了能多挣点钱,三哥那时候是揽下了多少活!
  三哥的信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字体总是在变,用他的话说是:山区里安静,工作之余练练字、看看书挺好。的确挺好,我曾一度很向往这样的生活。我的脑海里常常无端地浮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万籁俱静的山村,橘黄色的台灯,伏案临帖的少年……那几年,三哥还通过自考,相继拿到了中专、大专文凭。事实证明,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因为有了文凭,不久之后,三哥也终于如愿以偿地得到了转正。
  就这样,承载着我们家几多艰难几多欢乐的家书陪伴我度过了三年的师范学习时光。随着我的毕业分配回乡以及电话的逐渐普及,哥哥们不再来信了,生活也在全家人的共同努力下一天天好转起来。然而,家书不再,亲情依然,那些年灯下字斟句酌的漫笔、那些载着我们兄妹亲情的驿道上的邮车,是任何光速的电话、电子邮件、QQ和微信都替代不了的。我将继续珍藏这几封家书,它们已经和我们五兄妹越来越浓厚的骨肉亲情一样,成为我今生最幸福的财富!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