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副刊 > 城事
写春联
【发布日期:2017-01-21】 【来源:】 【阅读:次】【作者:郑与国】
临近年关,单位又组织义务写春联。写春联了,年味也就浓了。
  在单位门口,标语一挂,几张桌子一字排开,笔墨纸砚一放,一下就围了一大众人。
  先前几年,单位会去请“书法家”来参与,后来发现,单位内字写得漂亮的有好几个人,因为群众的要求不是很高,便不再去外面请了。
  写春联,我当然是其中一个。
  我发现,来拿春联的大都是老年人,或许也只有老年人才有这种情结,这种原汁原味的情结。
  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着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记载:“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十国时,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宋史·蜀世家》说: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的第一副春联。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王安石的诗中就有“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和“春联”。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代开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有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写完后就继续巡视。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春节普天同庆,故此除了各家门口要贴春联外,猪舍,鸡鸭舍等处也要贴对联,寓意六畜兴旺,格式一般为鸡鸭满圈,牛羊成群,六畜兴旺等。对了,当然少不了还有神仙的对联,“灶王爷”的春联是: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意为灶神上天后向玉帝汇报时多说好话,下凡回来时多降吉祥,俗称送灶神。“土地爷”的春联是:土中生白玉,地内长黄金。意为只要辛勤劳动,就能在土地中得到收获。“天地爷”的春联是:天高覆万物,地厚载群生。短短10个字,把天地间的一切全都包罗了进去。院子里的大树需贴上“树大根深”,院子里的墙面需贴上“春光明媚”,家里靠炕的墙上需贴上“幸福健康”,厨房里需贴上“勤俭节约”等,到处是一片红红的春联。
  春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在华人社会,每逢过年人们都会贴春联,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传统春联是由人手以毛笔书写,机器印制的春联是近些年才出现的,但凡有传统文化情结的人,都不愿去买印好的春联。可现在会写春联的人越来越少,有的会写,也嫌麻烦,便去买印好的春联。因此现在手写的春联越来越少了。
  写春联,其实是一件苦差事。
  我小时候,父亲就年年为村里人写春联,这常常惹得母亲抱怨,因为年关临近,要做的事情很多,而父亲却一头埋在写春联中,从农历腊月二十左右开始,一直写到大年夜,常常一写就是一整天,也就是说要站着一整天,手握着笔,弯着腰,那个累,直到我开始写春联才深有体会。年年说,还是年年写。后来,母亲也懒得说了,因为父亲的这个习惯是从祖父那里传来的,而且她发现,父亲写的春联远不如祖父多了,用母亲的话说,现在很多人家都去买印好的春联了,父亲总有失业的时候。
  父亲写春联的时候,我常常跟着,打打下手。一边帮忙父亲做点事情,一边可以学学写字。而这个时候,父亲也会从最基础地教起,慢慢地,我也喜欢上写字了。
  我写春联,是从父亲去世后才开始,但我写的不多,因为现在去买年货怎么的,说不准就送你一副或几副印刷好的春联,这样方便了,怎么能跟祖父那个时候都是手写的相比呢?!
  其实对于祖父,我的印象不深,因为他在我出生的第二年,便去世了。他如何写字,我是没看到的,因此对于祖父写春联的情景,我只能从别人那里得知一二。村里面上了年纪的人都说,我祖父那个时候写春联,那才是鼎盛时期。
  祖父写春联,是把整个村的春联都包了,那个年代还没有出现印刷的春联,都是手写的,没有人记得祖父每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写的,反正直到正月初,我们自己家的春联都没有贴上,因为都是等别人家写完了再写自己的。现在回老家,和年纪大一点的人坐在一起,他们往往第一句话说起的就是,“你爷爷那时候写春联非常认真,我帮他扶纸的时候,他决对是不让人动一下的……”听父亲说,祖父原先写草书,后来人家都反映说,看不懂,他便改写楷书了,他写的楷书在方圆几里也算是数一数二了,这样找他写春联的人也就多了。直到现在,村里有几户人家还把春联直接刻在石门柱上,当然我们家还留有祖父的字迹。祖父写春联,直接影响了村里好几个人,当然父亲是其中一个,他们楷书都写得很好,遗憾的是他们年纪都大了,而父亲也离开我们有十年了。
  每到写春联的时候,我总有种异样的情怀……还是自己写写春联吧,或许这样能给自己留住些许的乡愁。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