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历2017新年到了,离丁酉鸡年春节近了。“福”的点击率又渐渐多了起来。据有关史料记载,过年贴“福”字,是从唐末初年开始的。《说文解字》中称“福”为“佑”即保护的意思。也有一种解释:“福”字的左边是“衣”字旁,意味有衣穿;“福”字右边上“一”代表房子,意味有房子住;中间“口”字意味有饭吃;下边“田”字意味着有“田”耕种。在古代,老百姓企望的就是有衣服穿,有房住,有饭吃,有田种。而倒贴“福”则寓意“福到了”。老百姓对这种朴实的“幸福”追求一直沿袭至今。虽然,现代文明极大地提升了人类的生活质量,但不少地方过年门上贴“福”字的习俗仍在发扬光大。 在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和2个特别行政区中,带“福”字的省份唯有福建,带有“福”字的省会也只有福州,而福建带有“福”字的县市有福安、福鼎、福清等。你看城镇山寨,大街小巷,亭台楼阁,院壁牌坊,寺观庙堂,门柱梁掾,商场酒店,金银铜器,折扇雨伞,书画绣品,诗词歌赋,衣服被褥,“福”字无处不在。这些“福”字千姿百态,成为所有阶层人们心灵寄托的投影! 据说,民间贴“福”字始于姜太公封神时。当所有神仙封毕,姜太公那早已被休的丑俗媳妇也反复缠着哀求封个神位。姜太公只好把她封为“穷神”,并限定她不允许到贴了“福”字的地方。这样,老百姓哪家不贴“福”字呢?哪家会让这“穷神”进门呢? 最早的“福”字是会意与象形的结合,双手捧着美酒祭神,祈祷上苍赐好运。箕陈五福的故事,源自商纣的王叔箕子,于武王灭商后出走朝鲜,过了一年回镐京,武王向他请教治国之策。箕子演绎了九方面,其中强调用五福劝人作善。《尚书·洪范》篇里把“长寿、富贵、康宁、美德、善终”作为五福的全面诠释。后来,人们把福衍化成“一口田,衣禄全”,并常常念在口中,想在心里。 自古以来,“盼福到”无不是大众的心愿,民间将“福”倒贴,意即“福气已到”。明太祖朱元璋贤妻马皇后令全城大小人家夜贴“福”字,清代恭亲王府倒贴“福”字等故事流传至今。 有人统计,成于西周初期的《诗经》中,“福”字出现四十四次,仅《小雅·鸳鸯》一首诗中,就出现五次。从出自《老子》第五十八章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或《吕氏春秋·慎势》的“祸福之门”,到明代刘伯温歌中的“寿比南山、福如东海”,或清代文康的《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九回的“福星高照”……“福”无时不说,无处不论。 随着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与时俱进的“福”字体的出现,“福”字的艺术化越来越突出。公元1673年,康熙为祖母孝庄写下的天下“第一福”,包含了“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多福”的“五福合一”之意。尤其《百福图》《千福图》让人目不暇接。2004年北京春拍中的一件《百福图》长卷,最终以33万元的价格成交。 无论6万多字的现代《汉语大字典》,还是8万多字的《中华字海》,没有比“福”字更受欢迎的了。有人搜索淘宝中的“福”字件,结果找到5万5千多件。 中国人把说“福”当作最吉祥的口气,因此存有汗牛充栋的“福”字命名。地方好尊为“福地”,家发达称“福门”,获喜讯叫“福音”,人富态喊“福相”,得富贵称“福分”,儿女孝谓“福气”,奋斗易称“福将”,见美景“有眼福”,尝佳肴“饱口福”,得人恋为“艳福”,受人惠名“托福”……福是追求,是守候,是奋斗,是修慧,在我们乡村和学校里,许多人的名字里都带“福”字:如福生、福田、福寿、福龙、福来、福全、天福、祖福、永福、步福、文福、金福、国福 ……就连过去叫什么英啊、凤啊、玉啊、兰啊的女孩子名字里,也带上“福”字:如,福英、福美、福春、福妹……显然他们的父母祈求的是“福”,期盼的也是“福”,追求的还是“福”,让孩子们一生幸福。 福的体验标准因背景、观念、水平、经历、地位、身体差异而不同,清代养生家石成金的《知福歌》,解读了这一哲理:“人生尽受福,何苦不知足。思量愚味苦,聪明就是福。思量饥寒苦,饱暖就是福。思量负累苦,逍遥就是福。思量离别苦,团圆就是福。思量刀兵苦,太平就是福。思量牢狱苦,自在就是福。思量无后苦,有子就是福。思量疾病苦,健康就是福。思量死去苦,活着就是福。苦境一思量,就有许多福。可惜世间人,几个会享福。有福要能知,能知才享福。我劝世间人,不要不知福。” 求福、纳福、惜福、祝福。得福要靠种福,心施、面施、眼施、身施、言施、座施、房施,说明不忽视“善小”,尽己而为。星云大师认为得到福报是勤俭节约、善因好缘、慈悲喜舍、吃亏奉献的结果。历史上典型的福报故事,有唐朝裴度拾到玉带而不昧,因积德中进士、居宰相,并年享上寿的故事。 福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崇尚和向往、追求与祈愿的亘古不变的心理目标。福是完美幸福的象征,它根深蒂固地融入男女老少的血液中,积淀在老百姓的骨髓里。福是追求,是守候,是奋斗,是修慧。“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全国“十三五规划”中反复强调改善民生,创造福祉。目标的实现,需要每个人正确的“福观”和“福为”的集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