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副刊 > 城事
老——马识途
【发布日期:2016-12-31】 【来源:】 【阅读:次】【作者:刘建成】
“老马识途”是个成语,原意是老马能辨识走过的路,比喻熟悉情况、经验丰富的人能起引导作用。本文标题为啥将之拆开?请看下文便知。
  年老了,老不晓事,老眼昏花,老态龙钟,似乎“老”字多含贬义。近日,我对“老”字当头的成语突感兴趣,查阅《中华成语大词典》,发现“老”字成语非常丰富,其中不乏夸奖“老”的成语:老成持重、老当益壮、老谋深算、老牛舐犊、老妪能解……。不过,我对“老马识途”的词义仍有异议。我常去莆田一个单位,可就是不认路。去年,又一次去那单位办事,迷路了,搭坐公交车,那单位前又没个停靠站,于是就搭摩托,而车夫也被搞得晕头转向。也许,我还不算“老马”。莆田市区面貌变化太快太大了。近日,收看央视有套播放《人生课堂》节目,说的是有个老同志叫“马识途”(以下简称“马老”),是“老马识途”去掉“老”字,现已102岁高龄了!马老原来还是个鼎鼎有名的老革命、老作家、老书法家呢。有兴趣者,网上可查。
  马老原名马千木,1915年生于重庆忠县,是个大革命时期的老党员,长期从事党的组织工作。历任鄂西特委书记、川康特委副书记、四川省建设厅厅长、四川省建委主任、中国科学院西南分院党委书记、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四川省人大副主任、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作协主席、中国作协理事等职。马老从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着有长篇小说《清江壮歌》《夜谭十记》《沧桑十年》,还有纪实文学《在地下》,短篇小说集《找红军》《马识途讽刺小说集》等。马老还是个书法家。2014年1月,马老举行了书法义展,卖出230多万,全部捐给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该学院为此设立了“马识途文学奖”。
  不久前,有个90后的青年作家张浩宸,专程登门拜访了马老。马老的许多教诲颇有新意,颇有启迪。下面举些例句与兴趣文学创作的年轻人分享。
  在写作上,马老提了个独特看法:“不要光想去当作家,而是要去生活。”习近平主席最近在全国文联“十大”开幕式上指出,作家“走入生活、贴近人民,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态度;以高于生活的标准来提炼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能力。”马老说“自己也没有考虑或者计划过要成为作家,我真的就是喜欢写,创作是因为有兴趣。不过,仅仅只有兴趣也不行,一个作家应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体验生活,提炼素材。”我退休后参加地方政府的志鉴编纂工作,让我进一步开阔视野,汲取更多的写作素材。我退休后有更多的空余时间涂鸦,也加入了省作协。但这只能算是个作者,距离作家的名誉还远着呢。老作家许怀中在我的首部散文集《人生如歌》序文里,引用了冰心奶奶的一句话:“作家的称呼是读者赐的,不是自己封的。要做一个未来的作家,一定要有真情实感的时候,才下手动笔……”这里的所谓“读者”,究竟是指个别读者、部分读者群还是广大读者,显然不言而喻。
  90后的青年作家张浩宸拜访马老,还谈及了爱情。这个话题不在本文赘述。在马老身上,我真正领悟到什么是“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习主席在全国文联“十大”开幕式上还指出:“文艺创作是艰苦的创造性劳动,来不得半点虚假。那些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文艺精品,都是远离浮躁、不求功利得来的,都是呕心沥血铸就的。”有个老同学是中国作协会员,说我“大器晚成”,我确实是人到晚年才开始写些东西,究竟“成”不“成”,“成”了什么,谁知道?在马老身上,我还体会到“老”字的真正内涵。马老从“老马识途”中删去“老”,不服老,不认老,老骥伏枥,笔耕不辍,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显然,在马老面前,我还是晚辈一个。如今,有许许多多的后辈们(含央视名嘴朱军)去拜访马老,可见对马老的尊重和赏识。在厦门搭车,我只要刷卡,一声“敬老卡”后,拥挤的公交车上,即有人站起来让座:“大爷,请坐!”在提倡尊老敬老的当今社会里,我体会到“老”的可贵,“老”的价值,“老”的幸福感。问题是人生道路何止一条,我这匹老马还能识途吗?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