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副刊 > 城事
洒满茶香的“丝路”
【发布日期:2016-12-24】 【来源:】 【阅读:次】【作者:李伟才】
“海上丝绸之路”,也称“茶叶之路”“瓷器之路”。谈到“海丝文化”,绕不过去的是茶叶。
  几千年来,中国人对茶,有着特别的嗜好,尤其是在时下,“茶为国饮”。六大茶类之成品盛行,还经常看到市面上出现一些不知名的茶叶成品。中国人真是把茶叶做到了极致。而在欧洲,掀起饮茶之风,是在十六世纪时候,茶叶被欧洲人誉为“茶中的香槟酒”、“茶中的鲜咖啡”。
  茶叶,曾经是中国古代最大的出口产品之一,为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有关史书记载,1610年,茶叶最早从厦门出海,荷兰商人成为最早将茶叶运往欧洲的人。这是西方人从东方殖民地转运茶叶的开始,也是我国向西欧输出茶叶的开始。1661年,英国的查理二世与葡萄牙国王的女儿凯瑟琳公主结婚,凯瑟琳公主的嫁妆中就有一箱茶叶。后来,凯瑟琳有了“饮茶皇后”的美誉。
  阮旻锡在《安溪茶歌》中写道:“西洋番舶岁来买,王钱不论凭官牙。”这说明,西洋人在福建购买武夷茶、安溪茶,并从海路运出。清初,武夷茶分别由厦门、广州两个口岸出口,乾隆初元,英国人多到广州买茶。继而,1757年,清朝规定广州为接待来自欧美(除西班牙之外)商船的唯一港口,武夷茶贸易的重心就此转到广州。当时在武夷山与广州之间形成了一条茶叶贸易链。为什么西洋人肯好买茶叶而慷慨解囊呢?张甄陶在《澳门图说·澳门形势论》记载这么一件事:“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西洋利玛窦入中国,始居澳门。番夷食以苏合油,久则肠胃腻塞,非得中土之茶,不能去其恶……”可见,当时西洋人是把中国茶当成仙丹妙药,难怪要“王钱不论凭官牙”了。
  宋元时期,泉州港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当时,饮茶之风吹遍南北,从寺院到民间,泉州茶业初步发展,开始与丝绸、瓷器一起销往海外。元代泉州茶叶生产和茶法,均承袭南宋格局并有所发展,此时泉州的对外贸易步入巅峰时期,茶叶生产和出口增加。万国商船从九日山下起航,携带丝绸、茶叶等商品,展开海外贸易,茶香一路飘洒。而把茶香洒满海路的,还有一种状况,就是自明朝末期开始,闽南人大批移民到东南亚地区,安溪乌龙茶也跟着他们的脚步流落他乡。随着定居的闽南人日益增多,茶叶也逐步流行。在此大背景下,就有茶商开始在东南亚一带经营乌龙茶生意了。当时,“侨销茶”成为乌龙茶的代号。
  水下沉船的价值,最为人所看重的,在于沉船可以还原历史,在于沉船上的器物所蕴藏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平潭“碗礁一号”水下考古,在出水瓷器中,发现为防止瓷器破碎,古人采用了非常有意思的保护方法,就是除了捆扎严实以外,还用种子和海泥填充其中,浇上水,这样,种子在长时间的运输过程中慢慢发芽生长,把瓷器再牢牢地缠住。有的商人则把瓷器和茶叶混装在坛子、罐子里,这样既保护了瓷器,到目的地后,也可以将茶叶出售,一举两得。千百年后,沉船下的茶叶,已腐烂消失,而瓷器等物件仍留着当年的印记,让人们重新认识……茶叶,承载的不仅是一个地方与各“海上丝绸之路”国家的经贸关系,更彰显着浓厚的文化印记。茶叶,成为繁荣的“海上丝绸之路”难以忘却的历史符号。茶叶,如今,依然洒满“丝路”,依然飘香异域。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