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深秋,便是吃蟹的时节,更是簖蟹的季节,这使我想起了吃蟹文化和小时候簖蟹的情景……螃蟹从词典上解释为:动物界,节肢动物门 ,甲壳亚门,软甲纲,真软甲亚纲,十足目,腹胚亚目,短尾下目。是甲壳类动物,身体被硬壳保护着,靠鳃呼吸。在生物分类学上,它与虾、龙虾 、寄居蟹是同类动物。绝大多数种类的螃蟹生活在海里或近海区,也有一些栖于淡水或陆地。 金秋时节,菊香蟹肥,是品尝螃蟹的最好季节。据书本上介绍,螃蟹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磷、铁和磷脂等,是秋季养生必不可少的食疗大餐,美味与养生两不误。据《本草纲目》记载:螃蟹具有舒筋益气、理胃消食、通经络、散诸热、散淤血之功效。吃蟹的文化也颇为深刻。 据史料记载,吃蟹作为一种闲情逸致的文化享受,却是从魏晋时期开始的。《世说新语·任诞》记载,晋毕卓(字茂世)嗜酒,间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这种人生观、饮食观影响了许多人。从此,人们把吃蟹、饮酒、赏菊、赋诗,作为金秋的风流韵事,而且渐渐发展为聚集亲朋好友,有说有笑地一起吃蟹,这就是“螃蟹宴”了。 说起“螃蟹宴”,自然而然就会联想到《红楼梦》里有趣热闹的一幕。小说先写李纨和凤姐伺候贾母、薛姨妈剥蟹肉,又吩咐丫头取菊花叶儿桂花蕊儿熏的绿豆面子来,准备洗手。这时,鸳鸯、琥珀、彩霞来替凤姐。正在谈笑戏谑之际,平儿要拿腥手去抹琥珀的脸,却被琥珀躲过,结果正好抹在凤姐脸上,引得众人哈哈大笑。接下来,吃蟹的余兴节目开始,也有看花的,也有弄水看鱼的,宝玉提议:“咱们做诗。”于是大家一边吃喝,一边选题,先赋菊花诗,最后又讽螃蟹咏,各呈才藻,佳作迭见。其中薛宝钗的咏蟹一律云:“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颇有讽刺清朝时弊意味。我们在明代人的着作中也看过有关“螃蟹宴”的叙述。如刘若愚《明宫史》记载明代宫廷内的“螃蟹宴”,就是另一种模式:“(八月)始造新酒,蟹始肥。凡宫眷内臣吃蟹,活洗净,用蒲色蒸熟,五六成群,攒坐共食,嬉嬉笑笑。自揭脐盖,细细用指甲挑剔,蘸醋蒜以佐酒。或剔蟹胸骨,八路完整如蝴蝶式者,以示巧焉。食毕,饮苏叶汤,用苏叶等件洗手,为盛会也。”《天启宫词一百首》之一,有诗记其事曰:“海棠花气静,此夜筵前紫蟹肥。玉笋苏汤轻盥罢,笑看蝴蝶满盘飞。” 还有唐代皮日休的咏蟹之作——《咏螃蟹呈浙西从事》:“未游沧海早知名,有骨还从肉上生。莫道无心畏雷电,海龙王处也横行。”等等,都对螃蟹有过描述、赋诗或借喻。 当人们津津有味地吃蟹的时候,还得要簖蟹,试想,如果没有簖蟹(当然还有其他多种捉蟹的方式),哪来的蟹吃? 所谓的簖蟹,是指一种用竹片或苇秆编成栅栏直立地置入水中,以截断鱼、蟹去路进而加以捕获的渔具。小时候,到了秋季,山上的螃蟹沿着山涧溪流,顺势而下,迁入大海。家乡的小伙伴中很多都会将竹子锯成几节,约1米左右长,然后用刀劈成等分均匀的竹片,然后用麻绳编成箔子,在有水流的溪涧、河道的有利地形,按照事先计划好的阵式打桩设簖。一条长的竹竿横跨在溪涧河岸两端,将簖(用竹片编织成的一扇)斜插在河道中央,下端插入水底,上端超出水面,两端与溪边河岸连接部位用泥土封死,溪(河)蟹通过水道下移迁入大海时,就被竹片编织而成的横在水面的簖所拦截,受阻后沿簖上爬,待其爬上簖并露出水面时,就要迅速将其拿下。螃蟹也很灵敏,一旦露出水面,两只眼睛睁得大大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察言观色,如果一有风吹草动,就会迅速下沉隐蔽或逃脱,难以捉到。因此,簖蟹者要预先靠溪边河岸一侧隐蔽好,而且不能吸烟,也不能说话,伏而安静,一旦螃蟹露头,就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准其背部两端迅速捉起。簖蟹时动作一定要快、准、稳,否则,不是被跑掉,就是手指头会被蟹脚钳住而疼痛难忍。刚开始学簖蟹时,由于缺乏经验,动作不熟练,螃蟹不但逃脱掉,还被蟹脚钳了几回。还清楚地记得手被钳上时迅速甩掉,疼痛不已,就这样,送上嘴的鸭子给飞掉了。后来,经过多次的摔打、磨炼与实践,终于练就了过硬的簖蟹本领,簖蟹就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了。 我想人生做每一件事,何尝不是这样,只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淬火成钢,熟能生巧,有效应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