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在我们身边的老行当、老艺人,在我的记忆还是那么鲜活。在老街上,修自行车这一行当也承载着一段乡愁。 上世纪60年代末一直持续到70年代,自行车曾作为结婚“三大件”之一,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中。那时候用自行车接新娘是一种时尚,年轻人用崭新的自行车去接新娘子,心里会感觉特别神气,那心情绝对不比现在年轻人坐大奔的美劲差。70年代末期,永久、凤凰、飞鸽等品牌的自行车开始风靡中国。其中牌子最响的是永久和凤凰牌。那时自行车要凭条购买,就是一般牌子的自行车也要一百多元钱。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号称三大件,是条件较好女孩嫁人的最高要求。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自行车才大量进入百姓家庭。 在儿时的记忆里,老街上很少能见上自行车,偶尔有一二架自行车,不是政府部门的,就是某机关单位的。自行车在人们眼里就是一种非常高档的奢侈品。谁家一旦拥有一架自行车,就像现今开奔驰、宝马一样让人羡慕。七十年代后期,老街上的自行车渐渐多起来。当时路况不太好,自行车爆胎、漏气、断链、刹车失灵等故障最多。那时,在老街的街头就有一家修理自行车店铺,是印尼归国华侨吓灿回乡后开的,旧的车胎、粘合胶水、铁皮锉、打气筒是他最好的伙伴,他还带回几部旧自行车,按时间出租给老街上的人们,记得很多大人小孩都是租用自行车来学会骑车的,租车每个小时一角五分钱。 吓灿中等的身材,黝黑的皮肤、粗糙的双手,说着一口不地道的莆田话,他人缘好,经常是一边修自行车,一边向过往老熟人打招呼。那时,老街上时不时有人推着一辆自行车走过来说:“吓灿,我的自行车轮胎爆了帮我补一下。”不到半分钟,吓灿就将自行车内胎扒了出来,店前一盆水,将内胎放入水中,放着检查漏气孔,哪里冒泡说明哪里漏气。很快他用锉刀把漏气内胎锉上,粘贴修补,动作娴熟,短短几分钟时间就修好了。 吓灿的儿子吓奇也经常跟着父亲学修车,补胎、换配件、点机油……他们每天都要重复着这些简单而繁琐的事情,修自行车的生意红火的时候,邻里街坊的人还要排队修车。“做生意关键要诚实,不能乱敲顾客的钱,只要不亏本,绝不赚昧心钱。”修车匠都知道,取一两个螺帽,掰个车篓、紧下链条,这一两角钱的小事一般都是不收费的。靠着修车这门技术和骨子里的朴实和厚道,吓灿在老街一带赢得了好的口碑。 有时吓灿师傅正准备吃饭,有人推着一辆自行车过来了:“您快帮我看看车后胎是不是破了。”他立马放下手中的饭,熟练地把自行车内胎给扒了出来,放入装有水的盆内仔细查看,却没有发现哪里有冒泡的现象,之后他又仔细检查了一下内胎上的气门芯说:“车胎没有问题,是气门芯坏了,换一个就可以了。”修好了自行车,吓灿师傅擦了擦沾满凉水的手,端起已经有些凉的饭开始吃了。 八十年代初,我调到县城工作,有一次骑着辆“吱呀”唱歌的老式自行车回老街,想去吓灿店铺修自行车,听邻居说,吓灿店铺已关了,一家人又去香港谋生。后来,老街又出现好几家修自行车的店铺,生意也是红火。我家不远处又有一家修理自行车店铺出现,修车匠是个年轻人,他每天穿着那身蓝色的工作服,按时出摊,听邻居的老伙伴说,年轻人自学成才,学会一手过硬的修自行车技术。 后来,随着摩托车、电动车的普及,人们骑自行车就越来越少了。有的人自行车坏了就直接换电动车骑了,修自行车的人就少了,修自行车铺的生意日渐冷落。有一次,我从修车店门前走过,在他店前停留了一会儿,便和修车匠聊上,修车匠说:“你看大街上,几乎都是骑电动车或摩托车的,学生们都开始骑电动车上学了,有时候连个来打气的都没有,只有街坊的伙计们来店铺拉拉呱、遛狗买菜的老熟人坐店前歇歇脚,我这修车店铺也准备关门了。” 这些年,修自行车的人越来越少,走街串巷也难寻一个修理自行车的店铺。修自行车匠这门手艺也将成为人们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