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副刊 > 城事
“枫亭糕”
【发布日期:2016-08-13】 【来源:】 【阅读:次】【作者:郑志忠】
或许出生在糖厂的缘故,我喜欢吃甜食,家里常备有各种口味的糕点。到了上学的年龄,我去了父亲的祖籍地,在枫亭中学读书,“枫亭糕”成为了放学路上最美味的点心。记得每每上学前,姑母总不会忘记塞给我一块“枫亭糕”。卅年过去了,当年姑母看着我吃糕点时,那温暖和疼爱的眼神在我的记忆中难以忘怀,常常激起我幸福的回忆。
  熟悉的味道,久违的乡情。不久前,我慕名来到了枫亭镇建设中路80号“枫亭糕”制作坊,采访年过半百的“枫亭糕”制作工艺传承人林玉标,一下子又激起了我对“枫亭糕”的记忆。枫亭糕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清代康熙年间,民间每逢婚嫁、寿诞、乔迁、节庆、祭祀等活动,都以“枫亭糕”作为回赠或分送亲戚朋友的礼品。渔民出海、僧侣游方也常带“枫亭糕”作为干粮,途中享用,深受人们所喜爱。
  糕,象征“节节高升”。林玉标很高兴地拿出了“枫亭糕”制作的器具和原料,仔细地向我介绍了制作方法。“枫亭糕”在早年制作,以纯糯米1斤炒熟,磨成粉末;白砂糖1斤,煮成糊状,将糯米粉末与糖浆混合,用人工搅拌均匀,再用炒熟捣碎的花生仁、芝麻和花生油各0.1斤,作为夹心料。用方形糕盘装盛,在糕盘底部和上面各撒上糯米粉末,中间配上夹心料,切成方块,底部垫上一张薄纸,倒在竹筛上。以硬木质的干柴慢火干蒸5分钟。蒸熟后冷却,用方纸包装,盖上商号,即可出售。而如今制作工艺有所改进,磨粉工序改用机械加工,以半机械化代替手工揉搓。原料配方略有不同,原用糯米1斤改为0.75斤,配上0.25斤大米。按质论价,每盘3斤至7斤不等。除原来所用的夹心料外,另加柿饼片、冬瓜条、桂圆肉、蜜枣和葱头油等。用红纸包装,每包一块,或用食品塑料包装,十块为一包,这种糕品,营养丰富,香甜可口,备受人们称赞。
  枫亭民俗学会会长刘建庭接过话茬,向我介绍了“枫亭糕”的历史渊源。唐初,枫亭因陆海交通方便,商贾云集而形成集镇,为闽中海产品、谷米等农副产品集散地。宋代,枫亭太平港对外贸易逐渐繁荣,舟船已抵新罗、日本、琉球、大食等地。枫亭商贸活动的发展,促进了“枫亭糕”制作技艺的形成,并逐步发展成熟。从民国时期至现在,“枫亭糕”已经成为当地具有独特风味的“糕点”,名声日噪,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地区,受到商客和专家们的肯定。介绍中,刘建庭眼中流露出几分忧虑,由于“枫亭糕”制作工艺独特,从事此业人员年事已高,传承人日渐稀少,制作工艺后继乏人,技术传承面临消逝的危机。他呼吁,有关部门应尽快落实保护措施,培养新一代的工艺传承人,使这一古老的民间独特风味糕点制作工艺得到完整的保存和延续。
  带着这个问题,我焦急地来到了枫亭镇政府文化站,询问传承“糕点”技艺之良策。枫亭镇文化站干部陈宗祺告诉我,为了做好“枫亭糕”传统技艺保护工作,眼下枫亭镇政府组织文化站和文化研究会对其进行专项保护。镇政府每年拨出经费1.5万元,组织力量搜集、编写资料,对“枫亭糕”的发展历史、制作工艺、主要配料进行整理,在《枫亭文化研究》会刊上刊登,编印“枫亭文化研究丛书”,并以音像资料保存。同时,由镇科技站举办专业技术培训班,集中培训一批传承糕点技艺传承人,对传统技艺进行原生态和动态的持续性保护。
  在采访临近结束时,我端端正正地在笔记本上记录了这样的一段话:“枫亭糕”制作传统技艺源于宋代,成熟于清代,延续至今,形成了如下特征:一具有独特性。与各地制作工艺不同,“枫亭糕”的配料和制作工艺有着独特的技巧。二具有历史性。“枫亭糕”制作技艺,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和枫亭地域文化积淀。三具有传承性。在枫亭境内,以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授的方式,使“枫亭糕”制作技艺代代相传。四具有认同性。由于“枫亭糕”制作技巧,风味独特,而受到海内外游子的欢迎,并得到了专家学者的认同。
  诱人的糕点,永远的记忆。带着这份美好的记忆,我欣闻“枫亭糕”已经列入市级非遗名录,不由得欢欣鼓舞。由此我想,“枫亭糕”在几百年的商贸活动中,已经声名远播,是当地经济发展、商品贸易和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记忆符号。今后随着枫亭镇政府对于发掘、保护“枫亭糕”制作传统技艺越来越重视,必将推动枫亭经济发展历史、地区商品贸易和饮食文化课题的研究,因为这毕竟是一代又一代枫亭人心灵深处挥之不去的的乡愁记忆。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