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上的幕布分开了,音乐奏起来了,演员们踩着音乐的拍子,以庄重而有节奏的步伐走到台前了。灯光射在他们五颜六色的丝绣和头饰上,激起一片金碧辉煌的彩霞。这小小的舞台,有歌,也有舞;有悲欢,也有离合;有忠诚,也有奸谗;有决心,也有疑惧;有大公的牺牲精神,也有自私的个人打算。 每年的农历8月23,是家乡庙堂菩萨的生日,也是一年一度庙堂对面戏台莆仙戏开锣的日子。通常社戏为期3天,由当年的福首牵头,各家各户集资请戏班,唱戏给菩萨拜寿。戏班子白场夜场两场戏,劳务费一天6000-9000元不等,看戏班子品质决定。这几年,常常在三天“公家戏”结束之后,某家当年有喜事,比如孩子上大学了、生了孙子了、年初许下的心愿得偿了等也会单独请上一两天,这家请完那家请,莆仙戏的锣鼓声要在村头戏台连续响起一周左右。 看莆仙戏的记忆很久远,打小就跟着爷爷奶奶走乡串户地看戏。莆仙戏的观众基本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奶奶就是个戏迷,要走很远的路去到其他村庄看戏,看戏之前,必是像小孩子一样呼朋引伴: “下午去看戏啊……” “好啊,村头等……” “听说是好的戏班,演的可好了…….” …… 看戏,对电影不会看、电视看不懂的老人家来说,真是一件值得期待值得为此兴奋的大事。 所以,总是在晌午过后,奶奶梳洗一番,换上整洁的衣服,拉上学龄前的我一起看戏去了。 对于小孩子来说,看戏同样也是热切期盼的事情,尽管老人们想的是戏,小孩子们想的是吃,但毕竟殊途同归,一拍即合。 这些年,尽管单门独户就有能力请一台戏,但看戏的人却总觉得远远不如小时候的多。小时候的戏台可真是热闹啊,台下总是黑压压的观众,一排排的长条凳子坐满了,没有座位的观众有的站着有的蹲着,我甚至还见过坐在树上的……他们头抬的高高的,表情专注而投入,间或与身边的人交流点评几句,津津有味,乐在其中。 观众席的后面是孩子们的乐园。像我家一样,老人家出来看戏,总免不了小孙子跟着。那时候,许多的小吃摊子都跟着戏班子走。小吃摊子有扁肉汤、煎油饼、爆米花、糖葫芦、冰棒、还有五颜六色的的糖果…… 记忆中的扁肉和煎油饼是我的最爱。扁肉汤上浮着香喷喷的芝麻油和绿油油的葱末,香的暗暗咽口水;那时的煎油饼也跟现在大不同,老家有个名声远播的煎油饼师傅,记忆中每场戏班子都能见到他。他的油饼圆鼓鼓的,馅料很足,馅料里夹着白萝卜丝,吃起来还带着脆脆的甘甜,炸的火候刚刚好,真正的外酥里嫩,啃得一手一嘴油。记得当时扁肉一碗5毛钱、煎油饼1毛钱、冰棒5分钱,奶奶节俭,一般给我们一毛两毛吃煎油饼和冰棒;若是跟爷爷出来看戏就更高兴了,往往台上大幕还没拉开,我就缠着爷爷先吃一碗扁肉“垫垫肚子”。 如今,每年家乡莆仙戏开唱的日子,我一定要在晚上回去听上一两场,夜场的璀璨灯光,衬托的舞台和演员的服饰、妆容更加美好。“三五人可做千军万马,六七步如行四海九州”,家乡的戏曲,不仅是民俗的魅力,更是几代人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