锄草是基本农活。庄稼地里的杂草,抢夺肥料养分,挤占农作物生长空间。农民讨厌杂草,必欲除之而后快。传统的除草办法无非是:稀疏的用手拔之,丛生的用锄头锄之,大片荒芜的则放火烧之,但要防止火势蔓延。 锄草皮是件经常性的农事活动,富有技术性。田间、地头,特别是荒坡上的杂草,常常连根铲除,晒干了烧火土。烧火土是传统的农家肥。现代人用除草剂,但过多使用则不利于土壤的种植和利用。事物总有利与弊两个方面。 我的锄草活是在实践中逐步学会的。起初,锄头不听使唤,挖得太浅,无法斩草除根。杂草和幼苗夹杂,要防止锄了杂草伤了幼苗。所以,要讲究力度、深度甚至角度,这就是技术。实践出真知。这是毛主席曾经讲过的。毛主席曾有趣地说:田里长着两种东西,一种叫粮食,一种叫杂草。杂草年年要锄,一年要锄几次……杂草有个好处,翻过来就是肥料。可以化无用为有用。农民需要年年跟田里的杂草做斗争……一个普通的例子引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道理。 杂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讨厌的杂草偏偏疯长,往往长得比花生苗、豆苗高,“喧宾夺主”。这些杂草铲除之后埋在土里水里,让它发酵、腐蚀为肥料。坏事变好事,这叫事物的转化。 杂草离不开土壤,土壤也离不开杂草,杂草和土壤互相依存,结成板块,牢固、坚硬。这就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小时候给庄稼灌水,在小水渠里引水或堵水,就用连根带草的土块去堵。杂草及其根系,起着凝结土壤的不可替代作用。看来,没用的东西有时也能发挥作用,就看如何利用。 也有人种草。绿化美化离不开树木花草。公园里的管理人员正在一处空地上种植草皮。一块块差不多四方形的草皮,长着大约只有一二厘米长的嫩草,分布均匀,并排放置在平整过的荒地上,然后喷水让它成活。那些草皮还是从外地买来的,价格不菲。草皮也值钱,有经济效益。有人锄草,也有人种草。这不是矛盾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吗?我不知锄过多少草皮,不见经济效益,但锄草劳动转化成的知识和哲理至今享用。 有个新闻报道,山东省莒南县有个万亩生态观光园,其中种植大红苹果,每公斤比市场价高出1元还供不应求。原来,该县在果园里普遍实行“绿色生态管理法”:以前果园里的杂草务必除尽。现在果园里杂草丛生。原来树丛中的杂草,可以有效维持苹果树的生态系统平衡;最奇妙的是每家果园周边都是菊花当围栏。万寿菊(本土俗称“臭菊”)散发的气味可有效驱逐害虫。有了这些“生态型武器”,农家肥用量都比以前少了一半,更不需要化肥农药了。 野草,杂草,人们不需要它,可它偏偏胡乱疯长;粮食,蔬菜,人们需要它,可它偏偏长得缓慢。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其长处也有其短处,我们要看主流。事物可以互相转化,变废为宝就是一个例子。 住宅区里的通道,几乎被水泥覆盖了,仅有几棵老是长不大的芒果树,树下保留着一方泥土,长着稀疏杂草,偶尔也有车前草、益母草之类的中草药,很嫩绿,很诱人,不必播种,也不必施肥,长势喜人。我常常拔它几棵熬汤喝,消炎解毒。夏日之夜,人们躺在软绵绵的公园草坪上消夏,遗憾的是这样的地方太少了。此时,你不觉得草的珍贵吗?小草,如歌里所唱的,没有花香,没有树高,而且无人知道。大自然要是缺了那些不值钱的草,肯定失去了绿色,失去了环保,失去了魅力,更甭说许许多多的草类植物还是名贵的中药材呢。 生产,生活,处处有哲学。锄草,种草,蕴含着许多哲理门道,值得我们仔细体味。前年12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号召领导干部要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指出:“学哲学,用哲学,是我们党的一个好传统。”我想,我们理应弘扬这个好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