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脚下有一家很古老的“芽油店”(麦芽糖),店主是一位胖胖的,但又低矮的,其貌不扬,五十开外的老汉,山民都叫他“芽油四”。 “芽油四”卖的芽油是祖传的、正宗的,从他曾祖父起就以煮芽油而闻名于山乡。听说曾祖是永泰人,此人男嫁到莆田山里。后来煮芽油出了名,发了家,在山村一条大路旁,建了一座四房一厅的新房子,居住条件大为改观。他把大厅作为做芽油的生产基地,厅内除有煮芽油的大灶、大缸、糯米、大麦小麦、糖、油等等之外,还有许多生产工具。人们到此边看制作“芽油”,边买“芽油”回家,当时能买得起“芽油”,算是富豪人家。我们几个小伙子趁着去接大人的担子,路过这里也进去参观,看看炼芽油的场面。我们踩入“阿四”门坎时,他说欢迎你们孩子来做客,要买芽油有照顾,他笑着嘴说没钱没关系,看看亦好。我们看到阿四在边说边煮“芽油饭”,在一口很大的大鼎里煮芽油,他双手抓着大“煎匙”反复翻滚鼎里的糯米饭,翻来覆去,可见煮芽油之初就要花大力气,只见阿四满身大汗,不停地干。这时他的小孩来了,说来吃“芽油饭”,阿四很快从灶头取下一个碗,他用“煎匙”勺了二下,一碗糯米饭装满了,并叫他的孩子自己去拿菜配。说是菜,其实不然,是一大碟溪鱼,我问他门前有好多芥菜,应该很好吃,为何不煮,他说煮菜麻烦,孩子也不爱吃,喜欢吃溪里抓来的“溪魁”“溪列”,因为这些鱼煮熟后做配好吃。这时阿四的老婆回家了,她看我们几个孩子在玩耍,叫我们赶快去接大人的担子,大人已经累了,你们还有心思在玩。许时,我们赶快抓了扁挑麻袋,沿着山路赶快接担去了。 以后我们来到阿四家多次,每次总喜欢他给我们说说如何煮芽油,如何发家致富。他告诉我们,在这偏僻之地谋生,吃不少苦,受不少气。有一天傍晚,几个毫无相识的人,闯进来,要吃芽油,吃了不算钱,还要伸手拿(抢)钱,他只顶了几句,被凶神恶煞打了几下,他在床上躺了好几天,后来还是他的老婆在山上采了一些土药材,擦擦磨磨,才算治好了。还有野兽也要来作怪,他只好在日头尚未下山时,就关了大门,在大厅里劳作。那时没有煤油,只用“柴明”来点火照明。要说苦吗,确实苦啊,只不过是苦惯了,也就自然嘛。 阿四做芽油能够精打细算,比如家里养了二头母猪,靠得是利用做芽油的洗缸、洗鼎、洗生产工具等等做饲料,加上米糠、菜类等等,猪母有了足够的饲料,小猪长膘快,收入自然多,比如人家一年卖小猪只能收入几百元,而阿四的一年能收上千元,从中积累了资金,扩展了生产。不过夫妻二人一听到“割尾巴”这三个字,他们心里不安,思来想去,把剩下的钱拿去盖房子,才算放下心。那时的农业缺肥,他们以猪粪作肥,农业收成不错,成了村里的丰产户,但他们不敢扬名,默默地守在深山沟里。养猪是走“资”,他们说,干脆转行了事。 他的“芽油店”是灵活的,或在店中销售,或出门串户叫卖,不过他的老婆争着要下乡,他也就让她去。他在店里多干活了。听阿四说,此地虽是通衢大道,可四周都是山,高山密林,老虎经常出没。有一年出虎灾,老虎来到他家门口,这时阿四机智勇敢,打起大铜锣,放鞭炮,老虎听其大铜锣、炮声,急急吼了二声,转向后山躲去。他关了门,第二天早晨才开门做生意。 做芽油的人,一般来说都有耐性,这是自然形成的。阿四做麦芽油好久时间,直到实在没办法,才与妻子合计,把家搬去永泰,反正一个样。在那里安家,他们做田、种菜、做芽油,养猪,还有种李树,其子读完中学,当民办教师,一家人的生活过得其乐陶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