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副刊 > 城事
“瓦片”杂谈
【发布日期:2014-09-14】 【来源:】 【阅读:次】【作者:刘建成】
    在外顶着天,在家顶着瓦,中国人千百年来的居住条件就是如此。旧时的农家屋顶,瓦片一个叠着一个,富裕人家则覆盖得密些,甚至还在“泄水路”上再添层瓦片,让屋里滴水不漏。屋顶两边“脊头”,微微翘起的叫“屋脊”——房子的最高点,兴奋的喜鹊常常停在那里高声歌唱。
    人们常常用“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来形容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贫穷;用“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来揭露封建社会的不公。由此可见瓦片历史的悠久。
    童年,常在瓦砾堆里玩游戏。村旁,一片废墟上,我们将捡来的瓦片,打磨成“○”状,比旧时的银元大些,光滑滑的。在平坦的土场上,伙伴们摆放着倾斜的板砖,将圆瓦片滚下去,看谁滚得远。远者有权将靠近自己的圆瓦片击中而得胜。一次次眯着眼珠儿瞄,一次次碰着运气赢,“战利品”无非就是别人手中的圆瓦片。
    散落在溪滩上的碎瓦片,成了小伙伴们戏水的玩具。挑选块无菱角的瓦片,夹在手里,扭了扭身子,仿佛是运动员抛铁饼的姿势,往开阔的水面劈去,转了个身子,再来看看在水面上跳跃的小瓦片。小瓦片一次次地擦过水面往前漂,直至耗尽了动能往下沉。水面上,溅起一片片水花,荡漾着一道道扩散开来的波纹。谁劈得远,谁就是赢家。谁的瓦片先沉下,谁就输了。若是没掌握好角度,小瓦片一投出去便栽进水里,“哎”的一声,跺着脚,扫兴极了。
    30年前,“八月秋高风怒号”,差点掀翻我家屋上那层瓦。那天夜晚,我们全家都龟缩在眠床上,任凭屋顶上的暴雨狂风肆虐,随时听得见屋顶上咕噜噜的瓦片滚动声。幸运的是:眠床上有床架,床架上有蚊帐,蚊帐上压着薄板。事后重新“矫厝”(修缮),花了些许钱,在屋顶上添砖加瓦,牢固了许多,放心了许久。但是,那毕竟是老屋,老屋也会老的。
    记得乡下有些民间药方,如鸡肫、鸭肫(晒干了是药材,叫纳金),放在瓦片上烘焙,继而研磨成粉状后服用。有个俗语:“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有人疑义,清扫门前之雪容易帮,他人瓦上之霜怎么帮呢?村里人大多比邻而居。春节前“扫尘”,也把屋顶瓦片下的灰尘、蛛网清除干净。我们无法亲历北方之雪,却常见冬晨山村瓦屋上那白茫茫的一层霜。那层霜,太阳一出即消融。当年乡村,屋顶代表着高度,象征着贫富。瓦屋通风透气,怕的就是暴雨来袭。瓦片,通常规格一样,厚度相当。特制的瓦片长些,中间嵌块玻璃,成了“天窗”。一所农家屋子的建筑时间,屋顶上瓦片的颜色便可见证。站在屋后坡上俯视,屋顶上的瓦片颜色各异,说明那房子经过了多次整修。
    瓦片,似乎是一个家庭抑或其财产的基本单位。要不,听人家争吵时,对方“理直气壮”地声明:“哼!我家的,一个瓦片你都休想动它……”现在的年轻人,常常坦言:“甘当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厦的一砖一瓦。”就是表示愿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比喻宁愿为正义事业牺牲,不愿丧失气节、苟且偷生。一个“瓦”字,表现了人们的质朴和谦逊;一个“瓦”字,抒发了人们的气节与尊严。
    显然,上辈人的勤俭持家也渗透在夯土墙之中。这不,他们将许多碎瓦片掺杂在墙土里一道夯实。现在,只有古建筑屋顶上的琉璃瓦依旧五颜六色,色彩斑斓,夺人眼球。而框架钢筋水泥结构的高楼大厦,渐渐取代了千百年来的土墙瓦房。瓦片,真的被抛进了历史的瓦砾堆。
    再见吧,老屋!告辞了,那屋顶上叠加相连的瓦片!随着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的脚步,瓦片——老屋,老屋——瓦片,必将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再过一个年代或若干年,真正的屋脊抑或消失,留下的喜马拉雅山为什么叫做“世界屋脊”,让后辈人从词典里去寻找答案吧!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