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副刊 > 城事
名片
【发布日期:2014-07-13】 【来源:】 【阅读:次】【作者:林新春】
    名片兴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记得第一次见到名片是在上大学时,我去拜访一位已经工作的同乡。在他的办公室里,刚坐下闲聊几句,这位同乡便郑重地把名片递给我。那时名片对我来说是新鲜东西,对拥有名片的那位同乡确实有些羡慕。
    走上工作岗位后,我有机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名片。这些名片制作都比较简单,多是印上姓名、地址、通讯电话等。虽然也有一些印上职务,但总体是一目了然。当我拿到名片后,可以不必费力拿笔去记通讯号码。因为当时大多还是使用固定电话和传呼机,手机尚未普及。因此,大多数人会随身带一本通讯本,以便记下亲朋好友和同学同事的电话号码。
    那时,名片主要起着介绍主人身份的作用,是社交中互相认识和联络的重要载体。伴随着也有了关于名片的社交礼仪,在公共社交场合如何递、接名片都是有讲究的,比如说动作要优雅,但又不能乱了规矩。同时还出现了制作精美的名片盒等。
    后来,名片越来越普及,设计越来越精美,制作也越来越专业化。名片的功能好像也增加了,一些名片除了证明身份外,还有自我推销的作用。名片俨然成为个人身份的包装,没有名片倒是不正常了。一个会议、一场活动总会成为活跃人物的盛大节日。在开幕前夕,一部分热衷交往的人便在交换名片,经常会听到“你就是某某”的寒暄,之后双方便紧握双手,互拍肩膀,甚至互相拥抱,偶尔还伴有惊叫声,好不热闹的场面。
    我没有使用名片的意识,不是认为名片没有用处,主要是不习惯毕恭毕敬给人家递上名片。因此在平时的交往中,我总是不愿主动掏出名片。但日积月累,我倒是收到了一大撂名片。这些名片种类繁多,各式各样,总觉得设计这些名片应该是费了不少心思。
    俗话说,“三代以下,未有不好名者”。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做到淡泊名誉,但凡事总该有个度。有些名片不惜油墨,过分堆砌身份,从官方到社会团体的职务全部罗列出来,有“什么会长”、“什么理事”、“什么顾问”、“什么师”一大串,让人目不暇接。个别名片罗列职务从国家到省市县,就差国际,惟恐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学识和身份。有一张折叠式名片,印上将近二十个职务,正反两面都用上,密密麻麻的字,让人看了觉得有些吃力。
    名片甚至有点被赋予广告的功能。有些人以为印得越大越好,内容越多越好。倒是把名片本该拥有的联系电话、邮箱等字体变小了,本末倒置,这就有违使用名片的初衷。
    考察名片的历史,我国在汉朝时就开始使用,史籍中称为“谒”或“刺”,以后又叫“名纸”、“拜帖”、“名帖”、“片子”等,清朝才正式有“名片”称谓。清朝的名片已开始向小型化发展,特别是在官场,官小使用较大的名片以示谦恭,官大使用较小的名片以示地位。可见,名片绝不是越大越好。
    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交往频仍,名片作为一种媒介,对促进交流、融洽情感有诸多好处。我虽然很少给人家发名片,但当我看到人家一脸真诚给你递名片时,心情也会被感染。空余整理名片时,翻到某一张名片,有时会涌起一种温暖的回忆。即使是一面之交,匆匆相见,但也感到亲切。我倒是喜欢简洁的名片,素雅的纸上印着主人的姓名、电话、邮箱等,直接明了,虽然简单,但容易让人铭记。若内容多了,便是画蛇添足,会使人有阅读的倦意。
    在名片满天飞的年代,个别名片上的内容也可能有不实之处,我倒是没有兴趣去探究。有时觉得人家敢印上去,自己就应担责,我们就权当作长见识。于是超然静观,不去理会。但我总觉得,世间万物真实最好,只有名符其实才能永远存在,名片亦应如此。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