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山西阳城县知县张之才,任上清谨爱民,颇有政声。秩满离职前去当地商汤庙辞拜古帝商汤,并作诗云:“一官来此四经春,不愧苍天不愧民。神道有灵应信我,去时犹似来时贫。”此诗似向商汤作“述职报告”,谅不敢过多自我粉饰,道出诗主居官之清廉和生计之清贫。余读莆郡名臣传,看到不少郡县官吏乃至部堂大 ,凡居清廉者,其生活多属贫苦,清贫之于清官,如同以影随形,难以摆脱。 且看史志所记莆籍郡县官员的一些生活片断。宋代仙游县人陈大享,绍兴三十年(1160)进士,为人清劲,历官王任至泉州通判,其“贫无居室,惟寓僧舍。”无独有偶,莆田县人方 ,以父荫补官,知长溪县(今霞浦县,以廉谨闻名,并被时任右相的仙游县人叶 誉为“清贫”之士。方田匀身为县令,亦“无居室,寓华严寺中。”再看饮食。明代莆田县人林长懋,永乐三年(1405)举乡试,除南昌(今属江西)教谕,升青州(今山东益都)教授,任上川恩信抚下,“自俸清俭,朝夕食惟盐菜”,人因呼为“林盐菜”。莆田县人廖德征,任广东按察司佥事,为官“清约自持”,平素体弱多病,医师婉劝多吃肉补身体,于是开始每日买日买肉四两。一日,医师问是否把肉吃尽?答曰,儿子几乎吃去大半。医师叹气而去。 不少人任期届满,如同清官张之才一样,“去时犹似来时贫”。宋代仙游县人苏咣,以父荫补县,知临川县(今属司江西),“廉介为守”,秩满“质钱治装”。明代莆田县人余 ,永乐十三年(1415)进士,知进贤县(今属江西),为人劝勒廉介,着力纤正上官“和买”(借官府采购索于民)之弊,“九年秩满,行李萧然”。仙游县人林一鸣,以父荫补官,历知南雄州(今属广东)惠州(今属广东),“官满之日,惟有书数担而已。”仙游县人陈可大,政和二年(1112)进士,调漳州曹兼右推,改知长乐县,后知肇庆府(今属广东),“去郡之日,惟衣衾书籍而已。”令人揪心的是一些背井离乡的清官,病故任上,因其清贫而无力治丧,归里安魂。前举廖德征,后升湖广佥事,未及上任,卒于杨州(今属江苏)界首驿,妻子括尽行李首饰换买棺衾,终不能办,杨州太守闻之,为之殡葬。明代兴代县人何诚,由太学生出任安徽虹县知县,廉正爱民,病卒于任上,“囊橐萧然”,虹县士民协力买棺殓葬。明代莆田县人黄居,建文二年(1400)进士,以刑部曹郎出守琼州(今属海南),居官,以前惠着闻。“殁后,贫不能归。”两个儿子留住琼岛,民为集资筑墓建祠。 再说京城高官情形。明代荔城人陈茂烈,弘治九年(1496)进士,授吉安府(今属江西)推官,吏部考核为“理官”第一,召入为御史,恪慎供职,冠服淡素,不满权贵,向别人借一牝马乘之。因处事刚正,遂以母老乞归终养。 莆田县人陈俊,正统十三年(1448)进士,以贤誉拜太常寺少卿,后召为户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拜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转吏部尚书,为人温厚周慎,冲淡清约,“虽位至冢宰,服食器用犹若寒士。”莆田县人翁世资,正统七年(1442)进士,授户部主事,历任江西左布政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乐,户部左侍郎,户部尚书等要职,“居官四十多年,家无余赀”。莆田县人吴智,景泰二年(1451)进士,曾任南京户部、工部主事,以学行升四川佥事,提督学校,“端楷范,严考校,公去取,”一无所私,公论帖然。后升湖广副布政使,以老乞休,“归囊萧然”。莆田县人黄琏,成化二年(1466)进士,历任南京户科给事中、浙江布政司右参议、贵政右布政使等职,其居官三十多年,“自奉极俭约,死之日,家无余赀,贵孤弃官所扶柩归,未免称贷于人。”莆田县人方守,成化二年(1466)进士,,授户部主事,累迁郎中,后出任云南布政司参政,因连年出入瘴疠病之乡而致病。转湖广右辖,未几以母丧归,“贫不自给,常称贷于里人亲旧,”服满,强起就道,病加重而卒。适逢乡人林俊时奉派巡抚湖南,“言于官,助其葬事。”方守官位二品而一贫至此,世人称为“清白吏”。 余读郡志名臣传,每为清官之清贫困苦景遇而赞叹不已。赞其于“有官贫过无官日”的艰难日子里不怨天尤人,不丧节改志,“任他桃李争欣赏,不为繁华易素心。”安贫乐道,淡泊明志,保持良好的心志,这是极可宝贵的宋代莆田县人林彬之,为端平二年(1235)进士,历任监察御史、崇政殿说书、左司谏、殿中侍御史、权工部侍郎等职,官位三品,“安于清贫,食不重味,身无解衣。”莆田县人杨瓒,为天顺元年(1457)进士,历任吏部郎中、湖广参政等职,“历居要地,田不增亩,敞庐风雨则略葺之”,史志称其“可谓贵而能贫者矣”。莆田县人林 历任苏州训导、程乡教谕等职,为人简俭自得,“冬一裘,夏一葛,饭蔬一味。遇良辰美景,携朋四出,悠然吟赏,家无 石之储不计也。”嘉城人陈茂烈乞休归里后,收入甚薄,“与家众共蔬食”,“出则夹一伞自随,卧一榻不备布帷,其清苦无与为比,而处之裕如也。”黄琮“历官三十年,无一夫之田,五亩之宅,退休衡门(简陋之屋)十八年,处之泰如也”。莆田县人陈中,永我十九年(1421)进士,自南京户部主事就留史馆预修实录,升户部员外郎,满九秩无意荣宦,遂致仕。“幽巷贫居,吟咏自乐。”等等。史传奉承“史圣”马迁的传统,记叙传主居官政绩的同时,并不忽略对其为人品德、政风的描述,重视“以人为鉴”的教化作用,这是值得称道的。 明代仙游县人郑照,于正统年间由太学生授安远县(今广东钦州)令,改德安县(今属江西)令。为人耿介,不苟何随,为政以“节用爱人”为主,终其之任,邑无失政。尤其“持身皎如玉雪”。当时,朝廷派都御史韩雍巡抚江西,“沙汰属僚,十去八九,独照为廉官第一。”此等优秀清官,因其耿直不阿,五十三岁便致仕归里。莆郡名士柯潜赠诗云:“闲因投笏早,贫为守官廉。一瓢颜子乐,三韭杲之贤。”昔孔子高徒颜回,贫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而不改其乐;南齐新野人庾杲之,为尚书驾部郎,“清贫自业,食唯有韭,菹二拚韭、生韭杂菜”,一韭三做,故称“三韭”。柯诗借典极 郑照之清贫贤廉,既是“廉官第一”郑照仕途和人格的真实写照,也道出古代清官宁廉而贫,不贪而富的高风亮节。 仆曰,官场作为权为力运作之所,历来是清臣与贪官的现形宝鉴。廉贪之论,古之先贤几乎不绝于口,何以总是有人闻而不戒,前“腐”后继?清官作为自然人,并非无欲,但能守志节欲而已。面对是以一夜暴富的种种敛财门径和机会,非不知而是为不欲为也。在廉而贫与贪而富之间,清官们义无返顾地迭择前者,宁贫而廉,俭以养廉,坚志守节。明代福建有个叫李汰的主考官,坚拒贿金,以诗明志。诗云:“义利源头识颇真,黄金难换腐儒贫。莫言暮夜无知者,怕塞乾坤有鬼神。”看来,他是深知“廉而贫”之道的。面对义利,态度鲜明,宁为“贫儒”,黄金难买。可谓顶天立地,气贯长虹。 仆以为,清官清贫之因是多方面的,如明清时期官俸低薄便是个重要客观因素,以致有个知县计胆地上书朝廷直诉其苦曰:“月不过米二石,不是食数人,仰事俯育与道路往来,安所取资?”此外,还有个人及家庭变故等因,如宋代蔡 (蔡襄之孙),以父任补官,官至户部尚书,志称“所得俸每以赈亲族之贫者,去朝之日,囊无余赀”。须知,宋代官俸还是较为优厚的。但作为一种制度设计,是不应该使清贫成为居官清廉者的必然结果,也不能让贪者富贵成真,而要从制度上促使廉而不贫,给予一个安定裕如的生活环境。清代所取的“养廉银”,应该说是个不错的措施,只是执行中走偏方向。当然,也要重视官员道德操守的倡导。 明代清官杨继盛因揭发奸相严嵩被陷于狱,书《自说》诗一首曰: 饮酒读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是青天。 男儿欲上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此诗可视为其自白书和座右铭。以“不爱钱”为宗旨,追求清政之功名,宁贫而守谦,不贪以求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就历史上清官们一以贯之的荣辱观,故而在腐败吏风中,能蠲浊而流清,废贪而立廉,出污泥而不染,显示出道德人格的巨大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