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涵江的红砖厝
【发布日期:2014-11-25】 【来源:】 【阅读:次】【作者:陈志平】
    涵江区不管是佛教寺庙、道教宫观、官员府邸,还是古老民居,都是红砖红瓦、双面坡屋顶、悬山式、燕尾脊和注重木雕、石雕的独特建筑样式,在该区域内,分布着大量具有莆仙特色的“红砖厝”。这种红砖厝是古建筑中的典范,自成一派风韵,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涵江是千年古镇,自古繁华,人称“小上海”,明朝诗人王伟有诗云:“涵江自昔繁华地,桑柘连荫百余里。笙歌摇曳树底闻,甲第巍峨空中起。”这个“甲第巍峨”,说的就是涵江红砖厝。
    涵江红砖建筑明清最为盛行,直至解放初,绝大部分建筑都离不开红砖,百年左右的“刘协台宅”、“顺茂隆宅”、“东方二十五坎”还基本完好,在老人眼里,它们是豪宅的代名词。
    要说红砖红瓦的房子,最具标志性的要数“顺茂隆宅”。“顺茂隆宅”是两进九间厢,有房间108间。房主徐氏是仙游富商,在上海发家后,来涵江买地建屋。1926年开建,投入13万银元,历时15年才建成。这是一座赭红的临河大宅,掩衬于杂树间。巨石座基,红砖垒墙。那种沉稳的红色,站在跟前,就可以感觉到它的厚实。走进大门,一亩多的院子通体红砖。在护厝的围护下,正面“九间厢”一字排开,很是气派。屋脊两端开叉起翘,形似燕尾,厚重的老宅顿显轻盈。抬头看房梁斗拱,木雕装饰讲究,花卉、人物、瑞兽,一丝不苟;门窗也多是格扇,格心是菱花、金钱,明摆着富贵人家的考究。
    距“顺茂隆宅”不远处是“东方二十五坎”和“刘协台宅”。据了解,位于涵江楼下街的“东方廿五坎”,是上世纪20年代,黄石遮浪的陈济泉三兄弟迁居涵江创业,以经营豆饼、洋油等生意发家致富,在交通便利的前林沟西岸建豪宅,同时又在前林沟东岸向前林、楼下购地6亩建盖起二十九坎栈房、货仓,后被日军炸了四坎,成了“二十五坎”,俗称“东方廿五坎”。2008年,被公布为莆田市优秀近现代建筑。“刘协台宅”的主人据说是刘协台,他曾是清军的剃头匠,无意中立下战功,回来盖屋。
    涵江塘北片区有一座圆顶红砖楼连着一座尖顶外国钟楼巍然耸立着,这座建于清末的天主教堂,是福厦路涵江段沿线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红砖楼是二层神甫楼,屋前有广阔的前廊,配上“绿斗”廊杆。连接着礼拜堂的钟楼高耸孤立,完全是欧洲哥特式建筑。据了解,鸦片战争时期,天主教就在涵江塘北山设天主堂。光绪三十六年,塘北山天主堂翻建,西班牙神甫霍士盖起这座长方形红砖木结构的神甫楼。新中国成立前,这里长期住着外国的神甫和修女。
   红砖房的主材料都是当地生产的,20年前,涵江塘头还存有很多制造红砖、红瓦的砖瓦厂。生产的砖瓦取材于当地农田里的泥土,用这种灰黑色“田土”就能烧出红色的砖瓦。就地取材,就地生产,是涵江红砖建筑长期存在的先决条件。
    涵江靠海,有一个优良港口三江口港,自宋代起就成为名镇;在清代已名列福建沿海四大名镇之首,是闽中工商业中心和物资集散地,此时靠航海起家与商贾致富的人极多。
    清光绪二十二年,涵江成为闽中主要通商口岸。涵江商人通过水道把莆田的桂圆干、砂糖等运往宁波、上海等地销售,发家致富后,在涵江建起大面积的红砖大厝,如长埕头的徐家、宫下的吕家、鳌塘别墅、庄喜宅、馨美堂以及梧塘九峰的庄喜宅、江口的林植亭大宅等等。
    抗日战争时期,除三江口外,福建沿海各港口均被封锁,涵江成为福建沿海与外界交通的中转枢纽站,省内外客商涌入涵江。三江口港轮船穿梭,市场空前繁荣,被誉为“小上海”。与之相应的,富商在涵江建造的红砖建筑盛极一时。
    值得一提的是,1956年,当地政府根据“允许华侨、归侨和侨眷用侨汇购买或建造住宅”的保护性政策,在涵江塘北山东南侧划地120多亩,专供侨胞建造私人住宅之用。在侨务部门统一规划和基建下,5排42座并列的洋楼红砖小别墅“华侨新村”拔地而起。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著名侨乡江口镇许多全家定居海外的华侨,还花巨资,在老家盖起红砖巨宅。
    一生奋斗“起大厝”的涵江人也许没想到,他们为光宗耀祖建起的红砖红瓦豪宅会成为涵江最具特色的民居。在莆田市22处优秀近现代建筑中,有13处位于涵江区,这一带已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核心保护区。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