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莆籍教官师德为本
【发布日期:2014-10-28】 【来源:】 【阅读:次】【作者:阮其山】

    师德,是中国古代教育素为重视的一个课题,可谓决定教育成效之关键。故先贤有“教之本在于师,师之本在于德”、“师道既尊,学风自善”之论。为师者所奉行的只讲付出,不图回报,以身作则,诲人不倦,爱生如子等理念,因其无私、纯洁、神圣,历来为世人所崇尚,其往往能产生跨越学生本人和一时的深刻影响,此正是师德的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之所在,故为业界人士视作教育工作的精髓、核心。余梳理史传有关莆籍教官事迹记载,常为其崇高师德所打动和叹服。
    综观莆籍教官师德,可范有三。一曰守职敬业。郡志所举诸师,如沐阳训导宋劝、玉山教谕曾景修、余杭训导郑循初、莆田训导林圭、威县教谕林    、新建教谕林大猷、苏州训导林岩、广元教谕黄    ,等等,其守职敬业,潜心教育,不少是居教九秩又留任九载,有的多达三十余年,直至请老乃息。任上,又能勤于执教,严于训育,日以继夜,风雪不废;身先诸生,动止有范,忠于所职,潜心施教。这种守职敬业精神,乃师德之重要表现。因有另文论及,不再赘述。
    二曰爱生如子。生徒乃训育受业对象,教官敬业,必然爱屋及乌,视生员同家人,满怀爱心,爱生如子。莆田县人林永龄,初名龄,以字行,天顺元年(1457)以郡庠弟子员选升国学,授翁源(今属广东省)教谕。他以兴学做人为己任,严立课程,“贫者助粟,病者给药”。林大猷于国子监承任上,“诸生贫者授以衣,病者给药,死者躬谐哭殓之,或嘱其乡人护丧归,或捐俸买地京师葬之。”久而自己力弗能给,又疏力告好义君子出资佐助之。极尽对生员的人文关怀。他如由玉山(今属江西省)教谕,升德安府学教授的曾景修,“与诸生处,情同家人”。由乡荐为博罗(今属广东省)教谕的林祥,也是“诚心教人,视诸生如子。”这种“师爱”,超越血缘关系,故绝不溺爱迁让,而是因爱而严,严慈相济,以利成才。
    为师者之德,并非囿于泮宫,无时无地显露其人格光辉。仙游人黄  ,字声叔,以明经荐授仙游训导,后升四川广元教谕。广元地处蜀北,学政久废,黄  到任后,义倡士人相与修学舍、建文庙,每日衣冠坐堂上,授诸生以诗书,背诵复讲如法。诸生有贫无资者,则解衣推食助之。因其守职敬业,爱生如子,故广元人乐从其教,其致仕归里时,邑人于学宫之旁立祠肖像祀之。黄    不仅于教官任上以德感人,凡人有难,亦能挺身而出。其赴广元上任之时,与佥事董应珍同以水路入蜀。不料途中,董船倾覆,急呼近岸小舟救难,然莫有肯前施助者。黄     曰:“是欲得财耳!”,乃自出囊中金招之,众乃乱流而进救助,董君遂获免于难。史传又载其执教仙游之时,以淳义笃教为知县王夷所信任,尝以白银二百两寄于黄   ,虽爱妾亦不知其事。不意王知县暴病故去,亦末有交待此事。黄    坦然呼来知县之子,如数将白银授之。黄      之见义勇为,诚信处事,尽现其为人的高尚道德。
    三曰清俭廉正。郡县教官,薪俸低微,生活清苦。很多教官,平日无钱买肉,唯以豆腐解馋,故有“豆腐官”之号。只有圣庙每年春秋二祭,整猪等供品祭后交由正副教职分享,算是唯一的小小“特权”。面对清贫,不少教官却能安贫守节,以俭养廉,拒收贿礼,维护师道和人格的尊严。青州教授林长懋,字景时,永乐三年(1405)举乡试,除南昌教谕,后升现职,居官自奉清俭,朝食唯盐菜,人因呼为“林盐菜”,后擢翰林编撰、兼太子侍读。明代莆田县人林岩,字鲁瞻,以乡贡授苏州府学训导,为人简俭自得,冬一裘,夏一葛,饭蔬一味,家无    石之储而不计也。举子业成,或以金帛为束修,亦不受,曰:“我职然耳!”历任威县、高阳二地教谕的林   ,任上“束修、节仪多谢却”。明代仙游人郑纪,天顺四年(1460)进士,授翰林院检讨。后召为国子监祭酒,教规甚严格,杜绝干请,监有膳余银,从不例取,同僚引为榜样。宋代莆田人许抟,字公执,建炎三年(1129)进士,宣和中在太学,时秦桧弟秦棣犯学规,邑人王    亮充任直学中堂司,秦桧充任有官学录,折简救助秦棣,许抟严肃曰:“事到堂上岂容私!”秦桧怏怏而去。余杭训导郑循初,由吏部选调为驸马周景府学录后,有人欲献田巴结周景,以重金贿赂循初为其疏通,被循初严峻拒绝,使驸马免遭受责,证明循初实为“学问老成,动止可法”的师材。宋汝勤以乡贡授安州(今属四州)学正,尝出任江西省乡试主考,适逢时任莆田县令者为江西人,即攀乡情以重金贿求汝勤徇私其子,被汝勤坚辞推却。郭子力,字景行,开禧元年(1205)进士,授肇庆府(今属广东)教授,调惠州教授。校文官程江监试,欲私其所亲,以贿嘱子力。子力正色却之。其人忿恨,置毒于酒。恰巧子力夜梦神人为其洗涤肠毒,卒不行,幸而检回一命。时任兴化府学训导的方朴,亦是一个忠义淳厚、清正刚毅的名士。方朴,字时举,精通诗、书、春秋。元代至正末年,行省以“隐逸”荐举不起,又授北溪书院山长,泉州路教授等职,俱不赴任,表现出士大夫的民族气节。明洪武初,举兴化府学训导。他不以位卑为意,力推所学,谨悫有礼,待友温厚,好扬人善,颇得郡丞李景斋礼敬。后因有人与郡丞结怨,诬讼于宪司,词连时举,经查明无事,遣归。不料,御史怀疑其狱有脏,再行逮捕。时举不忍再次受辱,乃辞孔庙、先祠,夜沉于井自尽,以死抗争诬陷,洁身表白,令人哀叹不已。
    余读郡志师儒传,常见画龙点睛之笔,发人深思。如《林    传》曰:“(林)    立志高古,于义利界域甚严。今师儒中,求如    辈,盖绝少云。”既是作者(郑岳)对林    其功其德之盛赞,更是对当时士风衰败之慨叹。据史家研究,大明朱氏王朝中后期,尤其是正(德)嘉(靖)之后,由于朝政腐败,以及商品经济发展引发的社会转型,政风士习亦随之蜕变,走向堕落。忠君爱国、清正廉洁之“官(观)念”,已经淡出,为趋炎附势,沽名钓誉所取代。违禁逾制事件频发,贪污纳贿黑案迭出,崇富拜金、奢侈挥霍、弃学从商等,成为风尚,世人不再信奉先贤的高论哲理,却以加倍的热情,投向现实利益的怀抱,千方百计、不择手段、不遗余力地捞取个人实惠。郑岳身临其世,目睹其变,难免有人心不古、“   辈绝少”之叹。令人回味的是,古老的师德话题,亦常为时下公论之焦点和热点,折射世人对市场经济的游戏法则,入侵原本清纯洁净的校园之后,诱发的诸多师德败落现象的关注和担忧,尽管未成主流,且不乏德高绩优者出榜,然面对总体师资德行的滑坡,斯文扫地,岂可掉以轻心乎?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