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莆郡太守清风(下)
【发布日期:2014-04-22】 【来源:】 【阅读:次】【作者:】

 

廉则生威  清则得民

 

    明代官场流传一条官箴,曰:“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作为名臣的苏东坡,总结为政经验曰:“廉则政清,政清则民服。”都是强调居官清廉的极端重要性。史志记载诸多莆阳太守廉政事迹,亦生动表明:居官清廉,廉则生威,清则得民。
    廉则刚强持正,不畏权势。南宋绍兴中兴化知军汪待举,清勤廉洁,严于自制,令谋私者“缩颈而退”。明成化中知府潘琴,端方静定,不阿权势。右副都御史张    巡抚闽中时,郡诸进士起程,潘琴赠送方已,张    复命以礼馈送,潘琴坚持不再送礼。于是有人图谋构怨于张   ,潘琴不为所动。市舶太监崔某下泉漳过莆,潘琴徐徐出郊谒候,崔太监盛气呵斥之。顷之,又命校卒数十人前来窘辱,潘琴引避而已。过后,莆中郡学庠士肖弼、沈文莹两生,率诸生空学出动到太监处论理,无不愿为潘太守死者。太监意气索然,但手挥之曰:“何与措大?”意思是儒生何必参与这事呢?明日,太监悄然而去。
    明宣德中兴化府经历(掌文书、印鉴)黄敏,字    林,常州府江阴县人。居官“清廉俭约,以正自持,非公事不敢造其室。”时莆田县丞叶叔文,号称“能吏”,因治水有功,排上制下,民苦其苛刻,莫敢谁何。黄敏以事械系叔文,叔文因论劾黄敏,黄敏申辩,叔文坐是除名。史家周瑛论曰:“黄敏制行(指处事)之本,在于清廉、俭约,以正自持。”
    廉则生威,人不敢干,吏不敢欺。明弘治中知府王弼,字存敬,浙江黄岩人。居官清勤,律身必端,凡分狱讼、徭役、科征等事,皆亲自制税,令郡吏抄行,案稿不得互异。文书堆叠发府皆能记忆,吏不敢易置前后,不敢有所隐匿。古代官府吏胥贫贿成风,素有“清官难逃滑吏”之说,但在王弼任上,“吏为之贫”。史家周瑛称赞王弼之政“譬如太阿(古宝剑名。相传为春秋时欧冶子、干将所铸)出匣,其锋凛凛不可犯。闾阎小人望风消沮……强梁好逞者不敢肆(放肆)以起。民甚安之。”
    明隆庆中知府朱衮,字朝章,浙江上虞人。“其清标高洁,人莫敢干。”元至顺中兴化总管府知事(经历司官员)雷端智,毗陵人,进士起家。“方严难犯,门无杂宾。”明永乐中同知张旭升,江而抚州人。“性刚行廉”,每有所处分,吏胥服之。
    宋建炎初兴化军录事参军(掌军署庶务,监察)魏必昌,字世复,晋江人。“持廉壁立,无敢干以私者,狱市为之一清。”有新贵人挟中官气势,罗织罪名使仇吏下狱,嘱必昌毙之,且以危语威胁。必昌不为所动,吏得免于死。刘克庄赠诗曰:“守法仁人勇,防身处女严。”
    中国百姓视官为父母,对政府惠民德政,对清官的德行,点滴之恩报以涌泉,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对清官的拥戴与怀念。
    南宋知军汪元春,字景新,出任不带妻妾之官,拒收“常例钱”,并禁止其官属收受。每日伙食仅蔬一样、饭一碗,事至立决。来知甫二月卒。士民聚金助其归丧路费。其弟与子恐污元春名节,泣辞不受。于是,民众用这笔钱刊刻其祭诔、哀词和杂著,名曰《遗爱录》,寄托对清廉太守的爱载与悼念之情。
    元兴化路总管张仲仪,廉以律己,诚以化人,上下怀之。仲仪初欲引年(年老辞官),民众向当局要求借留。当局宣谕帅司省府劝勉张仲仪就职。
    明洪武初知府王弼,清廉刚正,为莆田办了大量的惠民实事,积劳成疾,不幸卒于任上。当其病时,自城市到乡村皆为请祷;病故后,士大夫亲为之殡殓,哭奠赙者无虚日。归葬时,莆民留其衣冠,葬于筱塘山南。洪武初知府徐济,苏州人,莅官勤慎公清,秩满去后,“民思之不忘”。明隆庆中知府许   ,字伯和,安徽歙县人,进士出身。“持官廉正”。一年后,因丁忧离任,往吊者数千人。明洪武末兴化府通判孙   ,南直隶盐城县(今属江苏)人。善于为政,处事有方,尽革宿弊,吏胥不得肆其奸。秩满之日,数万民众赴宪台请求留任。

    明兴化府经历黄敏清廉持正,为民办事。卒后,莆人为立石北门外,题曰:“黄公爱民父母。”
    明何乔远《闽书·文莅志》记载,元代兴化县尹蔡真居官清正,惠政及民。士民刻石颂曰:“游洋山水高且清,蔡侯作宰称神明。不贪以昧如壶冰,不反以侧如衡平。……磨崖有石我镌铭,彼来嗣者监典刑。”赞颂蔡尹廉洁不贪、端正公平,后来继任者应以典范借鉴。与宋莆阳吏民刊刻《遗爱录》,纪念知军汪元春的清政,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书一石,寄托莆阳名邦士民,对清官能臣的高度评价和由衷爱戴。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