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莆郡太守清风(上)
【发布日期:2014-04-15】 【来源:】 【阅读:次】【作者:】

    古代中国倡行德治,重视官员的官德修养,特别强调清廉从政。《晏子春秋》曰:“廉者,政之本也。”认为廉洁是执政的根本大事。唐代状元出身的翰林学士、知制诰杜荀鹤的送友人上任诗曰:“字人无异术,至论不如清。”意思是管理人民并无什么奇招,说到底不如清明,显然是他自己仕途的切身体会。宋代秘书郎、仙游人许巽曰:“居官之要,清字作根本。”明代著名清官杨继盛诗云:“饮酒读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是青天。男儿欲上凌烟阁(古代表彰功臣的高阁),第一功名不爱钱。”视不爱钱为头等大事。可见,清廉从政乃是古代士族精英的一种共识,成为其仕途坚志信守的一种理念,身体而力行之。
    作为文明之邦的莆郡,众多太守及其僚佐,坚守清廉从政的信念,不贪不佔,清苦自律,绘就凛凛清官形像,赢得了民心,留下一篇篇廉政佳话。

 

清廉不贪  贫不改节

 

    官场作为政治权力的枢纽,历来是寻租的宝地。玩弄各种潜规暗例,巧取豪夺,可谓易如反掌。元代名臣、山东济南人张养浩,历任县令、监察御史、礼部尚书等职。为县令时尝以居官所得,撰《牧民忠告》一书,成为后世流行的官场教科书。该书第一节《拜命》,就把“戒贪”作为一条要则提出。曰:“人既受命以牧斯民矣,而不能守公廉之心,是不自爱也,宁不为世所诮(叽诮,责备)耶?况一身之微,所享能几,厥心溪壑,适以自贼(自己伤害自己),一或罪及,上孤国恩,下使乡邻朋友蒙诟包羞,虽累千金,不足以偿一夕缧绁(牢狱)之苦。与其戚(忧愁,悲哀)于已败,曷若严于未然。嗟尔有官,所宜深戒。”痛陈贪贿之害,苦口婆心戒贪。
    在莆郡,不少太守精英,面对权力寻租的诱惑,坚志守节,不贪不占,拒绝收受,耐得清苦,贫不改节。
    南宋浙江奉化人汪元春,字景新,以宗学博士(皇室子弟教官)出知兴化军。不携妻子到官,推却“常例钱”不收,并禁止其官属收受。每日伙食仅“蔬一样、饭一盂”。不幸上任方二月而卒。南宋庐陵(今安徽合肥)人杨梦信,由国子监丞来知。“简淡清苦,未尝一毫妄取妄费。”明代兴化知府潘琴,更是个不贪不占的有为清官。潘琴,字舜弦,浙江处州景宁县(今属浙江丽水)人,由进士历任南京兵部郎中后来莆。三年后赴京朝觐,将行之时,有民来告其乡里有桥当修。潘琴捡府库中银两,内出一包与之,乃旧时变卖其里中淫祠(土神庙)所得,封缄如故。民始知潘琴并非贪墨之吏。
    明代顺天府县(今北京通县)人岳正,字季方。明英宗时以翰林修撰进入内阁,参预机密重事。因直言触犯中官被谪戍,宪宗时改知兴化府。岳正到郡后,破除条格,锐意革新,为民兴利。富家巨室颇为不便,怀疑其财谷出纳容有所私,谤议蜂起,上官亦疑而迹之。虽有一二持公论之士人为其辨折,终不能胜。史志称,岳正在莆三年,“不入一钱也”。至其去任,莆田预备仓积谷数万石,凶荒有备,民始德之。“去任来几,家计肃然,滨(濒)于贫困,人始服其居官有清操。”
    像岳正这样的清贫之官,莆郡不乏其人。明兴化府同知张旭升,江西抚州人,性刚行廉,尝奉命代理泉州之政,一夕无疾而卒,“囊无余资,泉人悲之”。有的因家计贫困,病故官所而不能归乡安葬。北宋福建建安(今建瓯)人曹修古,字述之,进士起家,历官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刑部员外郎知杂司事等职,因言事触犯临朝皇太后,被削一官,以工部员外郎出知兴化。“居家仰禄自足”。不幸次年卒于官所,家贫不能归葬。莆田吏民思之,聚钱三十万缗资助治丧。家人未及答应,小女(时年16岁)哭曰:“我先君居朝为闻人(名人),以清节(节操高洁)自立,不幸天不与年,卒于贬所。今临财苟得(不当而得,指不可借丧事获家财),尚何面目旦夕哭泣帷中?幸趣(希望从速)持归,无吾先人累(幸累名声)也!”吏民闻之,惭愧罢之。蔡襄为曹修古的故交,特作《曹女传》,表彰曹女拒收礼金、维护家父清廉的孝行节义。我们通过这篇小传,既看到曹知军居官清廉的高行,亦看到其清正的家风。
    历史常有惊人相似之处。一百多年后,清苦廉洁的兴化知军汪元春卒于官所。士民聚金助其归丧。其弟与子恐污元春清节,泣辞不受。莆田民众不得已,用以刻印祭诔、哀辞、杂著,名《遗爱录》,寄托对清廉太守的爱戴之情。
    明代名臣、史家周瑛评论曹知军小女拒礼保廉义行时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若修古,可谓行于妻、子矣。况乎日耶?其教深矣!”赞赏曹知军居官清正,以身行道,对家人教育深刻。

 

正心修身  严于自律

 

    古代士族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取向,而以修身为入世之基。所谓修身就是修养身心,就官员而言就是官德修养,诸如公正、刚直、勤慎、诚信、清廉等,并视廉洁为居官之本,犹如女之贞洁,不可有一点玷污和沦失。
    考莆郡太守精英治行,正心修身,严于自律,是其清廉从政之一大特色。
    修身必先正心,即端正心理、观念,凡属清官都怀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和信念。曹修古因“言罪”贬知兴化军。史志称其抵莆就任后,“心澹如也”。澹如就是淡然、淡定,清心恬静。时兴化军衙署有“正己斋”、“清心堂”等居所,其命名都体现正心修身的观念。曹太守居住在清心堂,一日睡起后题诗于壁。诗曰:“天府(指开封府)鞠囚三节日(在京百官,元旦、寒食、冬至三节休务,判官狱事繁忙不休),霜台(御史台)待漏五更时。薰风一觉清凉睡,莫问浮名高与卑。”(《夏日清心堂睡起》)上联记其任开封府判官与任御史时的繁忙劳碌,下联抒发任太守的清心淡定。他这种不问浮名高低,清心恬静的“正心”,正是他成为不贪不占的清官的心理基础。
    南宋绍兴中兴化知军汪待举,西安人,史志称他“夜宿外寝,二鼓(即二更,夜间九时至十一时)而兴,老院子以瓦釜煮粥而进,就灯下读《中庸》一遍,乃出莅事。有人欲通过他谋私,汪太守曰:“某秉笔予夺,如见鬼神罗列在旁,何可私也!”谋私者闻之,“缩颈而退”。由此可知,汪知军夜读《中庸》,并非书虫,而是孜孜不倦以儒家政理“正心修身”,学以致用,故能自觉、坚定地拒绝以权为他人谋私。其所言秉笔如见鬼神在旁监督而不可私,实际是自己时刻正心、严格自律精神的强烈表现。
    明代兴化知府潘琴,史志称其“为人有志学古,端方静定,笃于自信,人撼之不动。”有人以书简言事,潘琴就在其书简上书曰:“不敢开”,而后以其简回复。上文提及潘琴把府库收藏多年的拆庙所得的款银,全数交付前来请求修桥的里民。二事表明,他面对金银与谋私,端方静定,撼之不动,正是其学古正心的必然结果。可以说,正心就是端正心态,严格自律,就是守正道,除邪念,维护廉洁从政的纯洁性。郡志记载,南宋嘉熙中来知的张友,亦是个“嗜学好修,趋向近正”的清正太守。张友是毗陵人(今江苏常州),以直秘阁出知兴化军。
    南宋淳祜中来知的杨栋,字元极,绍定进士,历枢密院编修官,除宗正少卿。其学本于周(敦颐)程(程颢、程颐)之学,尝进对,理宗曰:“止正心、修身之说乎?”对曰:“臣所学三十年,止此一说。用之事亲取友,治凋郡(治理贫困衰落之郡)、察冤狱,至为简易。”道出正心、修心对处世治政的重要作用,体现孔子“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论断。
    莆郡太守正身自律精神,还体现在日常生活上的去奢求俭行为。
    节俭是中华民族一大美德,历代名贤对此有深刻论述。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咏史》诗云:“历览前朝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可谓深刻矣。历代众多贤臣以自己从政经历,得出“以俭养廉”的共识。
    莆阳郡志有几则关于清廉太守及属官生活节俭的记载。南宋咸淳初兴化知军汪元春,不携妻女来官所,“每食,蔬一样,饭一盂。”知军汪待举,“夜宿外寝”,“以瓦釜煮粥”进食。明成化中知府刘澄,字端本,广东四会人,进士出身,由户部郞中来知。“出守,以‘三事’(清、勤、慎)自励,蔬食布衣,澹如也。”明万历间知府徐穆,贵州铜仁人,进士出身,以南曹郎出守兴化。“洁己爱民,清净不扰属。岁早,自带盐脯(咸肉),乘款段(劣马)偏(遍)巡村落,赈恤灾场。”明嘉靖中兴化府通判董    ,琼州(今海南)人。以选贡(明代在岁贡之外,考选学行兼优者充贡生)任官。官邸仅一仆自随,征收仓粮,必躬身阅量。吏部考绩评曰:“一尘不染,三事足称”。擢粤西州太守。
    先贤认为,奢与俭是贪与廉的根基,用财宜节,不节必贪。欲教以廉,先使之俭。欲为清白吏,必自节用始。上述几位太守生活节俭,看似小事,实关贪廉之大节也。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