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仙游县大济坑北村北侧的奎山,矗立着一座古老的《余氏宗祠》。它建于十五世纪六十年代,系土木结构,由门厅、主厅、左右廊房和厢房组成。祠堂的主厅石柱上镌刻着明代重臣海瑞亲笔木刻联板。与周围那些贴着白瓷砖的一幢幢现代高大楼房相比,虽然显得矮小、陈旧,但走近它可以看到这座宗祠的魅力之处,依然显得简朴大方,极富兴化民间古建筑浓郁的地方特色,留有昔日的荣耀和光彩。祠堂里设立“余立丰纪念堂”,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宗祠,2001年仲春村民筹资重修,蔡园将军、省文联原主席许怀中、清华大学原副校长余寿文为纪念堂敬题“廉正”、“立功、立德、立业”和“余立丰纪念堂”词匾,悼念一代清吏余立丰的丰功伟绩。可以说,这里是一道远古的历史风景线。 余立丰,1503年出生于一个贫苦农家,从小父亲早逝,家道寒贫,凭借母亲纺织手艺,含辛茹苦支撑着这个风雨飘摇的家。他从小聪颖好学,博览强记,8岁时就读于五里外的碧云书院。书院座落在碧云寺内,碧云寺孕育着许多扑朔迷离的神仙故事和民间传说;流传着女诗仙霍步韫与黄继祖相会的韵事;留存着户部尚书郑纪的歌赋诗词;名臣傅少师(傅楫)曾在这里讲学,培养了不少人才。清代鼎盛时改称“文阁”。立丰每天要翻山越岭,挎着书包上学,风雨无阻,寒暑不误,周边的猗艳风光难以迷恋他求学的心。学习上忘餐废寝,生活上咸菜粗粮,他潜心博览经史,熟读诗词,十八岁时,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中举人登进士弟,被任命为广东推官,从此,步入宦海生涯。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调任琼山(今海南省)知县。 明嘉靖年间,朝廷正处于派系倾轧,外族侵掠的年代。当时,倭寇时常劫掠我国东南沿海,尤其海南岛是重灾区。农业、渔业严重受挫,地荒废,渔泛淡,民不聊生。立丰危难受命,重任在肩,经常深入民间,访贫问苦,制订一系列民生举措;积极推进地域文化,繁荣教育事业;组织民众武装,清剿倭寇,平息外乱,保岛卫国;开辟三亚新港,发展商贸,振兴地方经济;大力兴修水利,减少税赋,关注民生;提倡官员亲民廉正,严惩贪污腐败……“治琼十策”,使琼岛荒凉天地面貌大变,呈现太平盛世局面。余立丰深受百姓爱戴、赞颂和同僚的褒扬,被誉为“海南仙吏”、“廉洁忠贤”。当地民谣载:“海南海南,深山蛇为洞,田园多苦旱;官来谋私财,大小存心贪;内部不团结,夷寇常侵犯;十室九家空,百姓蒙苦难;忽有好官来,灭寇保平安;清官爱百姓,万民高声赞”。这是海南民众对余立丰的真实评述。 余立丰在琼11年间始终眷恋着生他养他的仙游故园,牵系着千缕万丝的乡土情怀。时而书信慰勉乡亲宗贤勤于耕耘,传承祖德;时而赋诗抒怀,寄情于田园山水间;时而托回微数节俭俸禄,为家乡修桥铺路,造福桑梓,奉献赤子爱心。 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余立丰因公务繁重,积劳成疾,不幸病卒,享年61岁。当地百姓无不痛心,为失去一位清官深感悲恸,同僚亦纷纷发悼致哀。海瑞大人(海南岛琼山人)一生刚直不阿,忠心辅佐皇室,改革弊政,平反冤狱,惩办贪官,被世人称誉包青天在世。平素,对立丰治琼业绩早有耳闻,十分敬重。闻悉恶耗,更是悲伤痛绝,亲笔书写一副挽联寄托哀思:“执政迸诸氛,邦夷实靖民多福;完真还造化,勋勤吾琼神杞乡”(联板真迹现藏仙游县博物馆)。这在当时,一位高官为七品县令写联板的可谓一件特大新闻,足以印证海瑞青天的豁达大度,惜才爱民。海瑞的联板盖在立丰的棺木上,由海南护丧至福州,一路上沿途百姓冒雨送行致哀,场面浩壮,令人感动。 “立德为民治琼正气辉天地,丰功泽世峙庙雄风壮古今。” 自古以来,官员清廉者多,而至清者少,能做到“清廉到家”的则为数不多。仙游这块神奇的土地,置县千年来“崇文重教,好学上进”已蔚然成风。历史上人才辈出,哺育过5位状元、4位宰相、11位尚书、28位侍郎、600多位进士。居高官的大有人在,而惟独七品篦麻官的余立丰却没有被人遗忘。关于余立丰的一切都已进入尘封的历史册页之中,他的生平业绩,他的人品德行仍被世人传颂和膜拜。1990年春,县里有关部门和周边乡亲及余氏后裔在奎山举行“余立丰诞辰五百周年纪念会”。余立丰的一生,是清正廉洁的一生,是忠君爱民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