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澄渚碑文现身《国宝档案》
【发布日期:2013-05-28】 【来源:】 【阅读:次】【作者:林春明】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栏目重播(央视四套中文国际频道于2012年6月首播)广东江门五宝之一明代大儒陈白沙书法专题,其中列举的陈白沙书迹精品中重点介绍了今存莆田西天尾镇澄渚村的《俞氏世家》碑刻。《俞氏世家》碑文为榜书行楷,通高168厘米,宽54厘米,厚36厘米,款署“陈献章书”。此碑字迹清晰,题款亦保存完整。央视专题评说这幅碑文“字体端庄平实,带有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的笔法,丝毫没有沾染台阁体书风。”可见此碑确是一件不可多得的文化珍品,应当予以珍藏。
    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号石斋,明代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广东唯一一位从祀孔庙的明代硕儒。他原为广东新会都会村人,少年时随祖父迁居江门白沙乡的小庐山下,故后人尊称为“白沙先生”。他善于束茅代笔,称茅龙笔书法,自成一家,时号“茅笔子”。 陈白沙专治理学,其成就上承程朱理学,下启明儒心学,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生前被尊为“真儒”、“圣人”、“活孟子”,逝世后,于明万历十三年赐谥文恭,从祀孔庙。广东仅陈白沙得此殊荣,故有“岭南一人”之誉。他创制的茅龙笔及茅龙书法,在岭南书坛独创一派,在中国书法史上亦占有重要位置。
    据明史载,陈白沙从小就颖悟非凡,过目不忘,而且很有气节,要做天地间的第一等人。明英宗正统年间,他20岁应乡试中举人,之后两次赴京参加会试落选,27岁师从江西学者吴与弼,返白沙乡筑阳春台,读书讲学,数年不出户,入京至国子监,祭酒邢让惊为真儒复出,成化十九年授翰林检讨,明成化十八年(1482),经广东布政使彭韶(莆田人) 疏荐,始以荐举官授“翰林院检讨”,旋以奉母终养告归。其著作后被汇编为《白沙子全集》。
    陈白沙多才多艺,精诗文、工书法、善画梅。山居时因毛笔较为稀缺,于是就地取材,束茅草作笔,其书法遂另成一家,号为茅笔字即茅龙笔的特点是锋长而挺拔、粗悍,因此挥洒时所产生的苍劲峭拔,古朴雄奇的艺术效果,是一般狼毫、羊毫所不能代替的。麦华三先生(现代书法家,已故)说:“白沙以茅龙之笔,写苍劲之字;以生涩医甜熟,以枯峭医软弱,世人耳目为之一新,岭表书风为之复振。”后来在进一步实践的基础上,白沙先生不断对茅笔的制作加以改进,使之更能得心应手。及至“晚年专用,遂自成一家”(明张诩《白沙先生行状》语)。他自以“茅龙飞出右军窝”喻之,“白沙茅龙笔”就这样传开了。
    明代莆田仁德里澄渚俞里俞家,乃名著闽中的甲科世第,且世代簪缨相继,世称“七叶联芳”,明成化至万历间在广东任职的就有俞枢、俞维屏、俞大有等,推测俞氏先祖中或有与白沙先生友善者,或通过布政使彭韶慕名邀请书丹,方有缘获此墨宝带回家乡镌勒于石,当然也不排除陈白沙游莆题赠之可能。但不管此书迹来历如何,可以肯定白沙先生与澄渚俞氏先祖有着较密切的交往,遂致此件书迹珍品留存于莆田并勒载贞珉。值得庆幸的是,历经600多年风雨侵蚀及上世纪六十年代文革浩劫,此碑刻仍与朱熹的“耕云”“钓月”, 俞钊的“寿山”“ 福水”、俞景寿的五绝诗碑等诸多历史名人碑匾完整保存至今,成为文献名邦和历史文化村的实物见证,此诚为澄渚村民之大幸,莆田邑人之大幸。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