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虎啸潭
【发布日期:2013-02-01】 【来源:】 【阅读:次】【作者:阿钵】

(虎啸潭已与兰溪公园融为一体)

 

    木兰溪上游的“三百六十涧”,每一条涧流都有众多数也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碧水深潭。这不奇怪。奇怪的是,“三百六十涧”已归而合一,成为浩浩荡荡的江流,一路东南而去的木兰溪中游,先民们仍把许多特别开阔深幽的江面称之为“潭”,比如俞潭、仙潭、黑潭、青龙潭、白龙潭、龙窟潭、虎啸潭……也是一时数也数不清。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数仙游县城南门兜旁的“虎啸潭”。
    自古就有一词:“龙潭虎穴”。把深潭和龙吟连在一起,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把碧水和虎啸扯上关系,还真是特别。原来,环绕仙游县城而来的木兰溪浩荡江流,在这里出现了些微落差,湍急的水流相互激荡,发出的声音犹如虎啸,于是龙潭变成了虎穴,这一泓宽阔的深邃水面,便被先民们叫做“虎啸潭”,与仙游结下了永世之缘。

 

(潭边“老厝”)


    虎啸潭位置得天独厚,北岸即是仙游县城的南门。虎啸潭见证了、参与了县城的兴起、成长和壮大。仙游置县于唐圣历二年(699年),名清源县,到天宝元年(742年)改为仙游县,从此一直沿用至今。仙游立县时,就把县治设在大蜚山南、木兰溪北,山环水绕,环境极其优美。也许是因为背山面水,有着天然的地理屏障防护;也许是因为先民纯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社会安定,治安良好;仙游置县后,历经数百载,县治一直是全开放式的,没有城墙,没有门楼,东西南北中,处处随意通。当然,仙游毕竟不是世外桃源,世代更替期间的兵荒马乱,封建官僚豪强横征暴敛激起的民变,照样无情地波及到仙游。清乾隆仙游县志载,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山寇窃发”,知县陈致一始脚忙手乱地征民夫、挖壕沟、筑土墙来防御。后来“山寇”一退,工程也跟着放弃了。这是仙游县治设防的肇始,山环水绕的优美环境,开始出现了东倒西歪的残墙断垣。之后的数百年间,多位知县多有重修之举,无奈“荷包”干瘪,筑的都是土垣,经不起风雨,更经不起动乱、兵灾,因此总是屡修屡毁,枉费民财。到了明嘉靖二年(1523年),知县肖弘鲁奏请拨银修筑石城,历经八年,终于落成,同时把新建的四个城门更名,于是,虎啸潭身畔有了一座崭新的宏伟的南门城楼“迎薰门”。几道圈墙,几座门楼,可说是费尽了历朝县官的心力,也成了历朝县官的门面政绩。直到清末的光绪廿六、廿七年,时任县官王国瑞还说:  “城以卫民,关以御暴,有守土之责,固宜亟为兴作也。”遂下令重修仙游县城,“新筑城堞七百一十余垛,修城堞五百八十余垛,砌筑城墙一百三十余丈,马路一百七十余丈;新建炮台十二座,窝铺四座;城门裹以铁板,敌楼易以榱桷。”与历代县官一样,可谓用心良苦。他以为有此一举,“今而后屹屹崇墉,可庆苞桑之固矣。”殊不知,再高再牢的城墙也防不了民怨民乱,最牢固的城防还是民心顺、百姓安居乐业。远的不说,就说而今的仙游县城,“屹屹崇墉”今安在?虎啸潭边还有“迎薰门”吗?却眼看着高楼一座座拔地而起,街道一条条扩大延伸,绕城的木兰溪成了城中的休闲公园,老百姓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足……县城早已跨越了木兰溪两岸,城防似乎又回到了历史的“原点”,成了一座全开放式的、没有城墙的、山环水绕的、环境优美的现代宜居城市。这些看得见的“可庆苞桑之固”,靠的是“屹屹崇墉”吗?

 

(潭上古“南门桥”)


    虎啸潭边上,一桥飞架南北,是上千年来仙游县城跨过木兰溪,对外陆上交通的主要通道。这座桥就是木兰溪上堪与熙宁桥齐名的古桥“南门桥”,又名“升仙桥”、“仙溪桥”。明御史林兰友诗赞:“谁造南桥渡,常悬半天虹。往来无病涉,童叟颂丰功。”县志载,南门桥于宋绍兴八年(1138年),由退休官员陈可大家族捐资倡建。桥为花岗岩石梁桥,计18墩19孔,现桥长176米,桥面宽6米多,桥墩高7米多。建桥时,为防洪水冲击毁坏,桥墩周边的水底和两岸,皆用巨大条石铺砌。即使这样,数百年间仍屡屡被洪水毁损。元、明、清各代先后进行过10多次重修,但桥墩一直保持着宋代船形的建筑特色。与熙宁桥、宁海桥一样,南门桥也终究逃不脱近现代被多次用现代手段,改造成公路桥的宿命。所幸对南门桥的改造,仅局限于用混凝土铺设桥面和灌注栏杆,石梁桥基本的古风古韵算是保住了。若有兴致寻看倒映在虎啸潭中的长桥,以及从桥墩间奔涌而出的激流,似乎仍然可以体味到清代举人程远《南桥观涨》诗中“顿击洪涛跨半空,空中一十八垂虹”的意境。

 

(城区虽喧闹  水面却恬静)


    虎啸潭是溪运的年代里,木兰溪上最庞大最繁忙的枢纽渡口。由于背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虎啸潭很自然地成为了农耕时代仙游县的水上交通中心。那时的虎啸潭上,每日溪船云集,渡口异常繁忙。仙游盛产的土特产,日常所需的生产生活用品,虎啸潭是主要的集散地。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陆上道路多遭破坏,虎啸潭更是几乎成了仙游对外运输的唯一通道的主要码头。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虎啸潭仍然扮演着十分吃重的水上货运角色。资料显示,当时仙游至涵江的溪船年吞吐量都在2万吨以上,光是城关的货运量,每年就有6000多吨。无可讳言,溪运的衰落,彻底结束了虎啸潭古渡口的辉煌历史,提前预告了陆上高速交通时代的快速来临。之后的日子里,完全退出了生产领域的虎啸潭,仍继续深深地融进市民们的休闲和文化生活,成了市民们回归自然的天然游泳场和一年一度端午龙舟赛的竞技场。或许,我们应该欣慰地把这看成是虎啸潭新的一页辉煌。

 

(潭边垂钓的好去处)


    说到龙舟赛,虎啸潭的端午龙舟竞渡,确应格外一书。因为它不仅纪念屈原,而且更纪念戚家军。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十一月,日本倭寇大举围攻仙游县城,戚继光得报,率兵火速驰援。十七日,戚家军强渡虎啸潭,与围城的倭寇展开殊死决战,大败倭兵。这一战,戚家军在虎啸潭牺牲300多人,戚继光妻弟王将军也在此役中战死。仙游县民感念戚家军功德,在县城内建了一座崇勋祠,纪念、祀奉戚继光、王将军及阵亡的将士。从此,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仙游城内的官民都会把崇勋祠内供奉的王将军塑像,迎请至虎啸潭边,举办盛大的祭祀典礼,然后举行龙舟大赛,以此纪念戚家军。这一传统活动,一直延续至今,虎啸潭成了仙游县百姓传承优良传统、抵御日寇侵略、弘扬爱国情怀的重要教育基地。
    我们一行来到虎啸潭时,已是木兰溪过了洪水期的季节。静静的虎啸潭波澜不惊,宽阔的水面映照着斑驳扶疏的倒影,北侧的南门兜传来阵阵喧哗,上空石梁古桥间不时有汽车飞驰而过,倒是南侧岸边的龙眼树、修竹丛,似乎与虎啸潭的心境相通,也是默默地伫立在潭边,紧紧地伴随着虎啸潭。此时身临其境,有谁能料到,眼前这难得的可闹中取静的幽幽深潭,竟然在仙游的历史上,独领了风骚上千年。

 

(城区飞速跨过木兰溪)


    近年,仙游县采用最新的现代技术,在虎啸潭下游近处,修筑了一座“橡皮坝”,提高了江流的水位,形成了一湾环绕县城数公里长的湖面,成为兰溪公园的“主打”水景。如今的虎啸潭,已完全和这水景融为一体。或者说,如今的虎啸潭,遇上了难得的好年景,“鲤鱼跳龙门”,一跃扩展升华为“兰溪湖”,同仙游县城一样,也在新的时代里,实现了华丽的大转身。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