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岁月
从军北伐 代撰贺诗
【发布日期:2012-08-14】 【来源:】 【阅读:次】【作者:钟燕飞】

    读罢兵书赋细腰,森森戈戟杂兰苕。英雄盖世浮云过,儿女情深映雪消。
    将将将兵多事日,卿卿卿我可怜宵。伯符手创江东业,应把周郎配小乔。
    1926年张琴从军北伐,任杜起云师长秘书。1927年12月1日,蒋介石和宋美龄要在上海举行婚礼,为取悦美人,显耀身世,时任北伐军总司令的蒋介石向全国征集贺诗。军长曹万顺、师长(副军长)杜起云为祝贺新婚燕尔,特请张琴先生代笔,题以上七律诗作为应贺。蒋读了贺诗,甚是喜悦,但越读心理越觉蹊跷?曹、杜两人出身行伍,怎能写出这等好诗?知情人告诉他:此诗乃杜师长好友(秘书)——前清翰林、国会议员张琴所作。蒋正言厉色道:见报时,署上张琴先生的名字。因此,在上海《申报》上刊登时,该诗的署名作者是张琴。蒋因欣赏此诗,邀请张琴先生届时到上海大华饭店参加婚宴,据说蒋司令还特准备5000大洋将予赠谢。众所周知,诗篇用的是春秋笔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想动因,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鉴赏趣味,未知蒋司令如何品味,悟出什么“真谛”。但张琴平日素食,疏于应酬,则借故辞去宴请。
    随着北伐的节节胜利,舟车所至,张琴不忘访问山川名胜、古迹遗址,所到之处,一丘一壑,历历在目,冥思遐想,记以画卷及题咏。
    1930年,张琴年过半百,又倦于羁旅生涯,遂息影园林,辞归故里。回闾后,张琴先生着手编纂《莆田县志》,《志稿》长达34卷36册。自乾隆“廖志”成后,二百余年未有续者,暮年的他足不出门,独自编纂至民国二十年,民国二十一年至三十四年也由其任总编纂人。为莆田文史作出巨大的贡献。
    1933年他还将自家“通义祠”改为“私立莆阳图书馆”,将在京期间用多年省吃俭用的余奉(据张宪章《石匏府君家传》载:“在京期间,先生亦不务应酬,茹素淡泊,萧然寒素”。)搜集来的经籍和先贤名著以及碑帖、书画等善本,陈列馆内,供好学者参阅,培育新人才。
    1935年,张琴与涵江商会会长陈杰人等创办莆田国医专科学校,并任校长,兼授医学史。竭力培养德、医双馨的医学人才,为莆田人民的健康事业发挥其余热。体现张琴一以贯之的以“出世之心,立入世之业”的处世之道。
    1943年,莆田县警察局长伊扬铭暗中以米资敌,在沿海涵洞旁滥设碾米机,导致雨时,洪水无法入海,造成涝灾;晴时,农田无水灌溉,出现旱灾。群众怨声载道,却无奈何之力。张琴愤怒发表《苦旱书情》、《米机泄水》等诗文,抨击其为官不为民造福,反而与民争利,暗中资敌,祸害百姓,反响巨大。伊扬铭因此丢官,米机一并撤去。先生为民请命的风范,无不为莆田人民所敬仰。
    1944年,国民党中央发动知识青年从军运动,国民政府发出:“十万青年十万兵,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动员口号,号召全国知识青年投笔从戎,保家卫国。有从军经历的张琴先生在报上发表《赠知识青年从军》歌,鼓励知识青年,效法先烈,负起革命责任,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和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而奉献青春力量。先生虽然退隐,但对国家前途命运毅然无比关心。
    吃得盐    七十年,虚名不值一文钱。投涧自觉身无累,得谤从来道益坚。
    和气春风倾四座,空潭秋水远兼天。无人无我都无相,笑结如来无了缘。
    这首(1945年)先生七十岁时,自题小相的诗篇,流露出先生佛禅智慧的自我评价。诗中蕴含诸如“诸法论”、“因果论”、“法相义”、“唯识义”等佛家思想。晚年,佛家思想已深深地扎根于先生的心中,这种儒佛兼蓄的情怀表现在晚年先生的不少诗文题咏和许多生活细节上。
    1949年,人民解放军南下,为维护当时莆田社会稳定,迎接解放,张琴先生被推为莆田防护团主任,维护莆田解放前夕的社会秩序,避免了因社会无序造成的巨大损失。1952年,张琴因病逝世,时年77岁。
    张琴先生一生经历了封建社会、辛亥革命、军伐混战、国民党统治、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过着流离颠顿、薄宦梗泛的生活,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他在《横塘古樟歌》中发出“大才难用天无功”的感叹!在理想和现实强烈的矛盾中,释、道、儒维护了他心灵的那一片自由与清净的净土。息影园林后,致心于艺事与慈善事业,从不出入衙府,怀真抱素,严如出世之人。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