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木兰溪
乡愁
【发布日期:2015-04-08】 【来源:】 【阅读:次】【作者:连铁杞】
长期以来,对于中国人而言,乡愁是《诗经·采薇》中“雨雪霏霏”的诗句,是宋之问《度大庾岭》里“不敢问来人”的情怀,是李清照《菩萨蛮》中“忘了除非醉”的坚贞,是余光中《乡愁》里“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海峡。而今,在2015年的新年伊始,中央宣传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文物局等部门联合组织实施,由中央电视台担纲拍摄《记住乡愁》专题片,系统梳理传统村落发展脉络,聚焦海内外华人记忆中的乡愁,深入挖掘和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这将成为中国式打捞乡愁元年,值得人们激赏与共鸣。有鉴于此,我记忆中的故乡亦不停地盘旋回放,使我的心情颇不宁静。
  我是仙游盖尾人,祖籍前连村,因为父亲连永远跟姑丈严作鹏、姑姑连叶莲在杉尾做生意,所以我是生于长于杉尾。这杉尾可不一般,虽说现今声名落寞了,但在过去,它的区位优势相当明显,是木兰溪航线上的重要码头,是莆仙与永春货物交易的集散地。由于旧时陆路交通不便,又兼盗贼横行,而杉尾街是严氏聚居之地,民风朴实,治安良好,是故南北溪船都乐意停泊在杉尾交易,从而促成了杉尾街的经济繁荣,商贸特别发达。据《仙游县志》记载:“元、明时期,木兰溪已有航运业。清康熙二十年(1684年),溪运兴盛。清末,木兰溪已成为莆、仙之间重要交通运输线。”连清时邑人郑王臣都在一首诗中写道:“昨夜桃花春涨满,溪船衔尾下南洋。”由此可见当时木兰溪航运之盛,也足以窥出杉尾的繁华程度了。新中国成立后,仙游还在杉尾设立航运管理处,配备了管理人员、船工和装卸工。大概因此之故,父亲才会举家迁到杉尾做生意吧。六十年代后,公路交通工迅猛发展,加之木兰溪的河道枯水期日渐变长,这时,溪运颓废了,杉尾街也开始走向了没落。
  自我晓事起,父亲经常带我回前连老家走动,因为父亲说:“儿啊,前连终归是我们连家人的根。”那时恰逢文化大革命,全国各地到处都在“破四旧”,连我老家人也不例外。据连氏族谱记载:仙游连氏开族于南宋,由连治丞(俗称阿头)率子孙从连坂移居前连,卜地筑基,传衍子孙。清乾隆年间,阿头后裔连春候生四子,传二十四孙,九十九曾孙,顿时光大了门庭,于是便有了以阿头祖厝及田厝等6座营建在“丁”字形横画上的大厝,渐次形成了旗杆厝、阿五亭、阿六亭等8座均建在“丁”字形竖画上的大厝。后来,人丁更盛,住房紧张,这才在“丁”字形钩画上建起了下过溪厝和上过溪厝。至此,前连“丁”字形民居横空问世,异于四方。其规模之大,风水之佳,建筑之美,工艺之精,堪称卓于仙溪。这时,是破坏还是保护,毫无疑问地摆在了连氏族人面前。事实上,当时连氏族人对此问题还是分成两派的,一派主张保护,一派主张破坏,犹如针尖对麦芒,针锋相对,相持不下。后来保护派的力量渐大,这古民居便较完好地保存了下来。近年来,人民政府很重视古民居的保护。这时,乡亲请我写了几副对联,其中有副对联是这样写的:“上党家声长树德,凤阿世泽远流芳。”台湾的连战先生亦欣然为前连古民居援笔题词。
  其实,少小的我没有坐性,相当顽皮,不是上树掏鸟,就是下溪摸虾。记得有一年夏天,我又按捺不住酷暑的考验,悄悄地约出小伙伴们去兰溪游泳。那时的兰溪水那个清哦,常有人在溪边洗衣洗菜,甚至直接挑水回去做饭。可能是木兰航运中断的缘故,连带杉尾街也渐渐不景气,其码头也废弛了,那自然成了我和小伙伴们消夏的乐园了。俗话说得好:“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又有“淹死都是会水的。”像我生长在木兰溪边,久泡溪水,似乎天生就能游泳,这让我极其自豪。谁知,那天我下溪洗脏的连环画时,不知何故,渐沉水底。当时,求生的欲望让我不停的挣扎呼喊,喝下了不少溪水,着实吓坏了身边的小伙伴们。慌乱中,我渐渐失去知觉,不省人事了。可能是我命不该绝,反正我是幸运地被救了回来。因此,邻居老奶奶经常逢人就说:“这孩子没被淹死,必有后福。”这当然是老人家的一番吉言,我并没有把它放在心上,但经此一堑后,我再也不敢靠近兰溪半步,而是谨遵慈命——“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
  老实说,事后,我顿时明白了不少事理,也懂得了自我约束的道理。后来,虽然遇到了诸多曲折,但我都能忍下,耐下,一直安份于昌山村,做村干部,也曾做过昌山小学的代课老师。那时,我家里也分了一些田,就在龙纪寺前。每次从杉尾挑肥到田间劳作后,偶有余暇,常到龙纪寺中坐坐,讨一杯水喝。这龙纪寺是盖尾的名胜古迹,其镇山之宝五百瓷雕罗汉更是远近驰名,令人流连忘返。据说龙纪寺始建于唐代,由盖尾戴氏捐建。其间,几经兴废,到了清光绪二十五年,杉尾严氏后裔瑞义祖师对其重建。同时,瑞义祖师还特意重金聘请国画名家李霞绘图设计,并由德化瓷雕大师耗时多年烧制出栩栩如生的五百罗汉。该五百罗汉神态各异,或合掌念经,或低头凝思,或盘坐托腮,或搔耳捧腹,或降龙,或伏虎等,具有白如玉,明如镜,声如磐的显着特点。为此,1991年,福建省政府特意授予龙纪寺为福建省级第三批文物保护单位。关于瑞义祖师,民间传说很多,有人说他是一个浑身无骨的地理先生,手段甚是了得。至于瑞义祖师为什么无骨呢?故老相传为鬼仔所生,算是一大奇闻了。因为我是饱经马列主义洗礼的青年,对这些神神鬼鬼的无稽之谈并不关心,倒是寺里和尚热心布施茶水让我受益匪浅,至今依然念念不忘。
  改革开放后,国家大兴人才战略,惟才是举,举国欣欣向荣。此时,我荣幸地走进仙游城关,开启了我为仙游人民服务的新历程。其间,我在县文化部门上班,经常向同事宣传盖尾“第一山”。这“第一山”就在仙潭村,与华亭镇油潭村交界,是莆田进入仙游县的第一座山。其走向由东北而突然向南,探入木兰溪中,环境优美,风水卓荦,相传因此孕育出三天皇帝林道楠。山上有块明代石刻,上书“第一山”三个楷体大字,落款“明嘉靖辛亥年六月朔旦,廖云龙笔勒”。据说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十一月,福建巡抚潭纶与总兵戚继光来仙抗倭时,就曾驻扎其地。小时候,我母亲曾淑琴要去莆田城里外婆家,经常要从“第一山”前经过,有着这份深厚的感情存在,因此,我对她的宣传也是不遗余力的。记得我表叔——莆田已故散文大家郭风先生每次见我去外婆家时,总打趣说:“敏如姑,你家‘第一山’下的外孙回来了。”虽然我与郭风表叔交集不多,但他的打趣让我记忆犹新,更增加了我对仙游“第一山”的深深地眷恋。
  曾几何时,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主要任务,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如此文艺小清新的词汇破天荒式地出现在中央政府文件中,从而引发了人们对“乡愁”的关注,也激起了我心中的涟漪。我的故乡在盖尾,我深深地眷恋她,我未必整个儿地理解她,可是,每当夜阑人静时,故乡里那街、那房、那水、那寺、那山总是那么难以抹去,那么愈发清晰,那么地叫人魂牵梦萦,欲说还休,这大概就是时下所谓的“乡愁”吧。
【关闭窗口】【打印本页】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联系我们
主管:中共莆田市委 地址: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筱塘南街85号 邮编:351100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联系电话:0594-2523059 传真:0594-2514907 投稿信箱:ptwb669@163.com 法律顾问:福建典冠律师事务所余元庭律师
全省打击新闻敲诈和假新闻举报电话0591—87558447
闽ICP备14011754号(浏览网站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调为1024*768)
您是第: 位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