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长道短话“三湖”(上)
【发布日期:2015-11-10】 【来源:】 【阅读:次】【作者:游心华】
多年前我曾在一篇文稿里引用了乾隆间《仙游县志》里的一句古谶:“三湖水复涨,仙溪多卿相”,激发了一些文友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愿望,于是常有人向我打听“三湖”由来及故址的位置,希望能把这段历史发掘的多一些。 稍懂点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莆田市是由莆田、仙游两个县拼合而来的,古称“兴化”、“莆仙”。旧志称“兴化郡(今莆田市)诸山来自建昌(今江西省)邵武,越尤溪至永福,分而为三,其一,西出从洑口,特起九座山,结为仙游,则仙邑诸山实祖于九座矣。山环于仙,毗七县,由九座山而耸峙于北,界永福、德化者则大象、大勋、九十九朝诸山是也,拱护西南,连永春、南安、晋江者则紫帽、屏峰、东歧、钟石诸山是也,其南之牛山、鸿渐、锦屏则嵂屹而俯瞰惠安,东北之云顶、龙角以至小沽,南镇龙山,则雄远迅递直抵郡治之莆田,而郡之壶公与夫泉州之清源又均发脉于邑西之白隔岭,中广袤三百九十六里,迤伏度峡,左涌右腾,固若散而实聚,若断而实续者也。”(详见《乾隆仙游县志》)由此可见,九座山是仙游诸山之祖,大蜚山则是仙游诸山之王,壶公山与泉州清源山均由九座山发脉而来,同沾九座山的光。“夫水则逐山而行,山之所趋水亦至焉,从西北发源为仙之右,随龙水者则由曲觜溪经蜚乌溪合大济溪、文殊、三会诸溪,交蒋溪、可溪于大坂口,过会仙渡而环抱于县之迎薰门前,曰仙溪,盖上流之总汇也,下流则过坤溪,汇安吉、仙水诸溪同出坝下,以东南行者则仙之左,随龙水也,合左右上下流入郡治木兰陂而朝宗于海,若南川之双溪、枫亭溪,亦有分以入港者,北川之沽溪、寻阳溪亦有别以入江者,是皆山水源流所当考核而详订者也。” 南宋诗人刘克庄(1187年-1269年)曾为《仙溪志》序,他说:“吾郡三邑,仙游最巨,其山川之美,户口之众,前未有记载者”。邑人陈尧道(陈可大的侄孙)在《仙溪志》序里亦赞道:“莆甲七闽,分邑惟三,仙溪又甲诸邑。”其时,仙游还只是一个中县,真正到了宋咸平期间才跻进望邑之列,成为名副其实的“海滨邹鲁”。对于这段历史,庆历名臣、邑人蔡襄(1012~1067年)曾在《仙游县学进士题名记》中说:“兴化军属县三,仙游才为中县,然乡闾幼学后生,不儒衣冠不得与良子弟齿。岁时即先生旧德,以指授经术,共为词章,相与讲导,锻成一律。进取科第若逢蒙之射,陶朱之贾,其失中而莫售者鲜矣!每朝廷取士,率登第。言之,举天下郡县,无有绝过吾郡县者,甚乎其盛也哉!”忠惠公这段话直指人心,是对莆仙民谚“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的首肯,仙游人勤奋不怠的天性和勇猛直前的进取精神在整个中华民族都是少见的。细数历史,仙游人进士人数之多,仕宦官位之高都令人惊奇不止,盛宋期间仅枫亭蔡氏一门登进士者就有23人、赖店傅氏25 人、枫亭许氏12人、大济叶氏16人,创造了六代联捷,四代登第,三代登第,兄弟同科登第的奇迹,让天下人翘首仰望。作家王清铭先生曾说过两句话:仙游有两座文化高峰:一是南湖边的文庙,儒家入世兼济天下的文化高峰,古代仙游出过五个状元、四个宰辅,是全国唯一被称为“山中邹鲁”的地方;另一个则是九鲤湖,道家出世超凡脱俗的文化高峰,仙游得名自何氏九仙,九鲤湖是中国梦文化的起源地。仙游史上的这两座文化高峰,都与湖水密切攸关。 那么,仙游的“湖”究竟从何而来? “湖,大陂也” (《说文》),泛指陆地上聚积的大片水域。 旧志称 “仙游创始于唐,由宋、元、明至今,科第之盛非他邑所及,山水之胜亦可以甲于天下。”“邑治万山环绕,清淑之气钟为俊杰,自昔人文之盛号为海滨邹鲁,盖山之效,灵者奇矣。若夫溪涧源流,潆洄漩洑,势如帆随湘转,莫可名状,非独石门瀑布匹练横空始称仙家胜境也。” 从地理位置上看,仙游县城“踞大蜚山之南,负山带溪,二飞(大飞山、小飞山)为镇,蓝溪环之”,“北枕瀑布,南带仙溪,水绕山蟠,面势环翕”,大蜚山自古以来就是仙游的天然屏障, “主山来自九座山,蜿蜒百里,矗为大蜚、小蜚二峰。”山高流远,所以木兰溪细水长流,大蜚山泉涌不息。 现在,我们就来揭开笼罩在“三湖”水面上的神秘面纱,拨开“仙溪多卿相”的渊薮究竟在哪里?明朝陈迁(名仙,字汉崇,邑人,天顺八年进士)在《仙溪志》里概括的仙游八景有 “飞凤晨钟,卧龙夜泊,环水书香,圣泉耕隐,仙岭樵歌,兰溪渔唱,宝幢齐云,石室清霞。”其中“环水书香”指的就是“三湖”之一南湖侧畔的学宫里传来的朗朗书声,水流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构成了仙游这个“东南壮邑”最优美的一道风景,此乃仙溪奇观之一也。 |
荔林水乡 夜绽华光
毕业启航 共赴新程 湄职院举行2025届学生毕业典礼
荔城区北高镇 深入基层听民声 办好实事暖民心
古韵新声颂党恩 我市举行“迎七一”文化惠民专场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