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会议替”,就是代替别人去应付某种会议。显然,其中多为顶替单位领导指令去参加会议。在职时,我充当“会议替”何止数次,有时竟在同一时间内须去应付两三个会议,于是就有了“一个铁能打几个钉”的怨言,就有了“一个人能拆几条腿”的牢骚。 为什么让我去当“会议替”,无非就是领导因某种原因无法参加。服从领导分配嘛。有同事开玩笑:“领导信任嘛!怎么也不让我们去参加?”有的说我是“局长替”。我不知道该如何辩解。 替就替呗,大不了少点自我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但是: 让我充当“会议替”,有时会被喝令退场,有时也幸运地免遭退场。有一次,县委主持召开关于迎接省对县城精神文明检查的会议,要求各单位各科局必须是第一把手亲自参加,记住:“亲自”。因为“精神文明建设务必引起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第一把手必须亲自抓”。可是“第一把手”却要我去参加。你要不要去呢?要去的,服从。会前点名,一个单位一个单位点,凡是“冒名顶替”的一律“清退”,态度坚决,不必阐述理由。我此时如坐针毡,低着头等待斥退。侥幸的是那次点到我们单位时,我站了起来,准备动身离席时,却被喊住了。因为那次会议,恰好省里也有个会议,我们单位主要领导去了。县领导说:你不必走,反正会后还是要你去执行的。说得也是,既来则安。我松了口气。事后,有人调侃我在县某领导心目里的分量。 让我当“会议替”,会后须向单位领导原原本本地传达回报。可是往往我急着找领导传达回报时,领导却忙得不知去向。如此耽误下去,常常影响工作的开展进度。干得好,是领导的功劳;干不好,执行者则不计苦劳。 让我当“会议替”,无非就是让我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并用。先要动脑起草转发文件,再要下乡跑腿检查督促,最后还要汇总上报。更尴尬的是有些会议须当场表态。怎么表态呢?领导还没集体研究拍板,我怎么表态呢?只好空话一通:“我们坚决执行,我们即刻行动,我们保证完成,我们……” 那年头,我习惯了文山的压力,习惯了会海的淹没,参加了无数次会议,当“会议替”习以为常,场面经历了一个又一个,脑神经断了一条又一条。现在,我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了,因为我退休了,“会议替”的尴尬早已不再。 显然,许多诸如庆功、剪彩、年底表彰之类的会议,领导的时间是大大的有,不再需要我们去当“会议替”了。除此之外的其他会议,则常常有充当“会议替”的机会,你跑也跑不掉,溜也溜不得。 网上摘录了些民谚和对联,生动刻画了个别地方和单位的会议状况,是很多领导和部门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文如山,会如海,领导干部忙剪彩”;“大会中会小会,会会有我;你说我说他说,重复也要说”;“你开会,我开会,大家都开会;你发文,我发文,大家都发文。横批:谁去落实”……至于如何剖析及其克服文山会海的恶习,那就让在职的官员们去探讨吧。 当前,中共中央三令五申“八条标准”,提出“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要求“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真正将这个要求落到实处,需要层层领导的努力;真正将这个要求落实了,会议精简了,会议时间缩短了,会议质量提升了,那么任何单位个人,“会议替”现象肯定不会再发生或者少发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