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三和李四是同乡同龄同校同桌,而且同为高考的落弟者。为尽快地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一身力气百身汗””的窘境,毅然决定弃学务工,外出赚钱才是硬道理。自侃也有一双手,岂能家里吃闲饭? 出发之前,张三对李四说:考上大学又能怎样?混混四年还不过如此? 李四听了愤愤不平:对,文凭好不如“拼爹”好! 况且,社会大学劳动系,不也培养不少时代骄子吗?不信?可打个手机询问高尔基,他是怎样自学成才的。于是,他俩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腰缠几百父母的血泪钱南下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咳,好男儿志在四方。 然而,他俩性格不一,志同道异:张三想去都市甲城,李四拟往特区乙市。可是,福无双至,好事多磨。料不到在候车厅等车时,他俩临时改变了主意,因为邻座的人议论说,甲城人蛮精打细算,连外地人问路也要收费;乙市人较善良质朴,见吃不上饭的人,不仅给馒头,还送衣服。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张三在想,还是改去乙市谋生为妥,如挣不到钱起码有人施舍,填饱肚子再说吧。李四也虑,还是换到甲城发展好,给人带路都能挣钱,还有什么不能挣钱的? 于是,他俩二话没说,三下五除二地在售票窗口更换车票。原来要去甲城的张三,则换到了乙地的车票,而本要去乙地的李四,则得到了甲城的车票。他们惜别相约,不混出点小名堂,三年之内勿相见。 到了甲地,李四发现,甲城果然钱多人傻。他初到一个月,什么都没干,竟然没有饿着,不仅银行大厅里的太空水可以白喝,而且大商场里欢迎品尝的点心也可以白吃。幸好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要不然,后悔莫及,吃不了兜着走。 落脚乙市,张三觉得,此地无银处三百两,可容纳打工者一席之地。干什么都可以赚钱,带路可以赚钱,看守公厕可以赚钱,弄盆凉水让人洗脸也可以赚钱。只要想点办法,再花点力气就可以赚点钱。岂不是穷者思变,适者生存呢?! 凭着乡下人对泥土的感情和认识,张三第二天在建筑工地装了十包含有沙子和树叶的土,以“花盆土”的名义,优惠向不见泥土而又爱花的城里人兜售。 当天他在市区至城郊间往返几趟,晚上稍微一算,扣除费用净赚50元。 一年后,凭“花盆土”的张三,竟在乙城拥有了一间小小的门面。在长年奔波中,他又有一个新的发现:一些公司人负责洗楼不负责洗招牌。 他立即抓住这一空当办起了一个小型清洗公司,不久业务扩展周边,拥有百余名员工。业余时间,自学了不少企业管理的大专课程,边学边用,他越来越后悔当初的幼雅无知,更理解“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的深刻含义。 前不久,他坐动车去甲城考察清洗行情,一个拣破烂满脸污垢的人把头伸进软卧车厢,向他要个空啤酒瓶。就在递瓶的刹那间,俩人忽然都愣住了,因为三年前,他们曾换过一次票。交谈中得知:这三年李四在甲城过得很窝襄,先后流浪几家企业,均吃不了苦半途而废。想回家吧又觉得无脸见乡亲,万般无奈只好流落街头,靠捡破烂度日,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日积月累,饿得皮包骨头,瘦弱不堪,双目无神…… “你为什么不来乙城找我?”张三神情严肃,语重心长。 “起初也有这个念头,后来又觉得有伤自尊,故一天混一天过下去。”李四淆然泪下,有苦难言。 “男儿有泪不轻弹。”张三递过餐巾纸,为之怜悯。 “只因未到伤心处。”李四半口吃对应,苦不堪言。 见李四如此狼狈不堪,回想当年同窗之谊,张三无不感概:““这是我刚买的快餐,拿去填饱肚子吧!” 此刻的李四毫不客气地接过,狼吞虎咽,一会儿就吃完了。临别前,张三给李四三百元应急生活费,还给张名片咐李四到乙城找他。 亲历了一番的流离失所,李四更觉得生存的艰辛,人世间同学的亲情难得可贵。痛定思痛,不再彷徨。 不久,毅然乘车乙城投奔李三,挺卖力气地为企业打工,很快锻炼成为技术骨干,解除了生活的后顾之忧。 这正是:天道酬勤,功夫不负有心人;阴差阳错,老天真会磨砺人! |